日新月异十三

文档 日新月异十三

1.距今4600至40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改进的石箭头急剧增加,磨制很好的石矛应时而出,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坑到处可见,一座座用夯土构筑

的城堡平地升起。与此同时,各地都发现用猪、牛或鹿的肩胛骨做的卜骨,甚至已有专司卜事的巫师。这表明龙山时代

A.采狩经济转向农耕经济       B.社会结构呈现宗族特征

C.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D.出现强制性的国家机构

C,重视第一课内容,考试必考。

解析:A,教材P31万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农业。时间不对,排除A。材料中无法体现宗族聚居获血缘政治等,排除B。教材P4新石器晚期,即据今5000年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武器改进,出现部落战争(非正常死亡),课本内容“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开始买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出现阶级和国家形态)”,出现城堡,巫师出现代表权贵阶层出现。所以选C。材料无法直接看出有哪些强制性的国家机构,所以排除D。

2.西周实行严格的同姓不婚原则,要求统治者在联姻时遵循等级原则,使诸侯和贵族的婚姻限定在统治集团内部。统治者通过此举

A.建立完善的政治体系B.强化血缘与政治融合C.凝聚宗族提升统治力D.构建严明的政治秩序

B

解析:A,程度词“完善”。B.西周时期,国家用礼制强制实行“同姓不婚”,其政治意义在于,可以此加强异族的政治联姻,扩大统治基础,即:政治融合。诸侯和贵族的婚姻限定在统治集团内部使贵族血统形成“世卿世禄”。即贵族血统相互通婚表达为强化血缘与政治融合  C.同宗不许通婚,排除C。材料主旨不是严密的政治秩序,而是把贵族血缘和扩大政治统治相结合,排除D

如表为唐代水利工程情况统计。这反映出该时期(    

注:唐朝前后期划分是以安史之乱为界。
A.朝廷财赋供应基地发生转移       B.政府基层治理能力得以提升

C.南北经济均势局面彻底打破       D.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差异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水利工程

数在唐前期的工程占比中有一定的比例,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的相对南移使得南方水利工程的修建占比迅速增长,南方经济逐步得到发展,A项正确;

B,材料仅水利工程南多北少无法反映出南方比北方基层治理能力强 C彻底是在北宋,唐朝基本均势。D,区域经济差异一般表现为不同区域种植种类差别(粮食作物vs经济作物)或者其他经济模式排除D.。

4.清前期,康熙、雍止、乾隆都着力强调养民。各级政府在劝民垦荒、贮粟养民、推广种植高产作物、赈灾、兴修水利等方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这表明政府

A.施政行为深受儒学民本思想的影响     B.非常重视提高官僚机构的施政效率

C.维护统一和平定边患加重财政负担     D.积极应对人口增殖带来的民生问题

本题A和D都有一定道理,但深层讲,考察的是随着盛世到来,特别是摊丁入亩制度实行,人口增加。选D最合适。A,同义反复。

5.19世纪下半期,太湖流域蚕桑产区扩展迅速,“每村或三十户至五十户,家家养蚕,不问男女皆从此业”;苏南地区,“到处产出棉花,此等产棉地之名,常著闻于当业者之间”。这反映了
A.统一市场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农村产业发展迎合世界市场

C.经济区域分工协作趋于合理     D.专业性市镇影响种植业结构

 B.结合时代背景考虑问题:185x-1900,中国逐渐沦为原料产地,生丝和棉花成为列强原料,推动农产品种植经济作物和商品化。B正确。A。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市场A错误。材料强调一个地区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扩大,而非不同区域协作,排除C。专业市镇一般指市镇有专业的手工业,如景德镇瓷器,这里讲的农村,排除D。

6下图为1927年6月部分省份农民会会员数量。图②分别代表的省份是

A.广东、广西   B.江西、福建   C.湖南、湖北   D.四川、陕西

从1926—1927年广东、湖南、湖北以及江西的农会会员人数均呈增长态势。依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北伐战争时期,这些地区受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影响。最多的显然应该是A,北伐从广东开始,然后将27年到湖南湖北,发展农会会员自然增多。

7.1939年,延安《新中华报》一改国内新闻占主导的传统布局,在每期第二版头条登载国际新闻,并增加报道数量和篇幅。下表为《新中华报》国际新闻头版社论部分统计。

A.呼吁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引导社会舆论聚焦抗战大局

C.关注战场形势增强抗战信心      D.突破新闻封锁塑造中共形象 

 

选B,报刊可引导舆论,内容主要刊登欧洲反法西斯国家的局势和外交,告诉群众,我们不要仅仅把目光锁定到中国抗战,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这叫抗战大局。A,材料未体现呼吁反法西斯国家联合问题。C.材料内容未体现关注国内战场形式,而是关注欧洲形式。

8.1950年,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全国各部门各行业都掀起学习热潮。通过学习宣传和普及以下重要观点(如下图)。

第一,劳动创造人类世界的观点。第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第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点。这场学习热潮旨在

 

A.巩固工农联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C.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       D.加快社会各行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

C正确,材料时间1950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党中央让全国学习的观点,主要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观点,所以选C。

A 1950年已经建立政权。 B,旨在向全国人民宣讲什么思想而非建立体系,B错误。D加快错,时间上看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

第17课大题

【答        案】

示例:
主题:二战胜利与联合国的建立(或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等)(2分)
阐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旧金山会议制定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2分)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 “大国一致 ”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可得1分,3分)但与此相关的雅尔塔体系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战后由于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发生动摇,最终导致冷战的发生,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3分)
结论:该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作者无法避免 “西方中心 ”立场的视角。(2分)
评分标准:主题部分0~2分,评论部分0~10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阅读全文
内目
收藏

通用的占位符缩略图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在这条长河里遨游,会领略到人类灿烂文明的无限风光。追本溯源,探寻这条长河的源头,会把握人类发展的来龙去脉;观看长河的波澜,你会感叹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豪迈与艰辛;俯瞰长河的蜿蜒曲折,你会感受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没落的沧桑;遥望长河走势,你会为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而欢欣鼓舞。 历史是一个上演过无数威武雄壮话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各类杰出人物淋漓尽致的表演,展现他们的英姿:政治家雄韬伟略,平治天下;思想家真知灼见,彪炳千古;军事家金戈铁马决胜千里;科学家聪明睿智,造福万代;文学家才华横溢,名著遗后;艺术家巧夺天工,明珠璀璨。观看他们的表演,我们无疑会受到沁人心脾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大作
明日君再来
功能开发中
目录
最新公告

关于本小栈

时间:2021-10-30-作者:txb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扫描下载app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