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势力范围、沦为洋人朝廷
图1为1904年《警钟日报》刊登的一幅漫画《局外中立》。漫画中的清朝官员以四肢支撑于四枚写着 “战争 ”的炸弹之上,而他两边的俄国人和日本人正欲点燃引线。该漫画揭示出(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日俄在华利益诉求一致 C.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晚清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解 析】
据材料漫画可知,清朝官员以四肢支撑于四枚写着 “战争 ”的炸弹之上,旁边的日本人、俄国人正手持火棍,点燃导火索,可见清政府不可能在日俄战争中旁观,据所学可知,日俄战争期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立条规》,这幅漫画正是讽刺清政府的这种无知,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日俄战争本身就是由于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利益冲突而爆发的,两国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排除B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而非日俄战争时,排除C项。
【更新日期】2024-11-28
【解 析 人】杨雅婷
【答 案】D
1898年,清朝总理衙门向英国提出: “中国政府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 ”1902年进行的中外商约谈判,则初步达成了裁厘加税的协定,英、美、日等国同意在清政府裁厘之后,进口税增加至12.5%。这一举措反映了清政府( )
A.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的态度 B.统治危机得到缓解 C.与西方国家交流日益密切 D.关税主权意识增强
【解 析】
在近代中国,关税主权长期被西方列强控制。清政府主动提出修改税则等相关事宜,表明其开始意识到关税对于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并且试图通过谈判等手段来改变以往不合理的关税状况,这反映了清政府关税主权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强,故选D项;近代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被迫开放。清政府此时提出修改税则等举措,主要是出于自身财政等方面的考虑,而不是基于一种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理念。而且这种修改税则也是在列强的压力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下进行的谈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开放,排除A项;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严重。虽然有修改税则等经济方面的举措,但这些举措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危机,排除B项;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的这些谈判是不平等条约下的后续交涉,并非平等意义上的友好交流。而且这种谈判更多的是围绕经济利益的争夺,而不是正常的国家间平等交流日益密切的体现,排除C项。
【更新日期】2024-12-06
【解 析 人】曾建乐
【答 案】D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主要表现是( )
A. 赔款白银4.5亿两
B.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C.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一个国家在面对侵略时不能保护自己的国民,反倒站在外国侵略者的立场上禁止本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了。因此《辛丑条约》中规定的“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故选:B。
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本题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相关知识。
《潢川采访手稿·大事记》记载了1900年发生在河南光州一事: “时值考棚,五县文武童生凌辱内地会,艾牧师旭脑部受伤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了停止河南光州在内的49个城镇文武考试五年。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B.清政府改革科举制度 C.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
解 析】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的许多条款都体现了清政府对列强的屈服和妥协,包括赔偿巨额白银、划定使馆界、允许列强驻兵等。而停止部分地区的文武考试,也可以看作是清政府对列强压力的一种妥协和屈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廷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即其外交政策和内政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列强的影响和控制,故选C项;首先, “开始勾结 ”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在之前就已经存在,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 “合作镇压太平天国 ”等。其次,题目中的事件虽然涉及了 “内地会 ”(一个基督教传教组织)和清政府,但并不能直接证明这是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他们之间的冲突更多是因为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政治上的勾结,排除A项;停止考试更像是一种惩罚措施,而非改革科举制度的举措。此外,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清末新政时期,远晚于题目中的时间背景,排除B项;虽然《辛丑条约》中的赔款条款确实会加重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并不是题目所要强调的重点。题目更侧重于通过停止考试这一惩罚措施来反映清廷对列强的屈从和妥协,排除D项。
【更新日期】2024-08-08
【解 析 人】巫崇华
【答 案】C
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 “教皇子午线 ”。划分 “教皇子午线 ”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列强开始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B.罗马教皇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C.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 D.西、葡对罗马教皇惟命是从
【解 析】
据材料信息 “1493年 ”可知此时为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结合所学 “教皇子午线 ”的划定是为解决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而产生的尖锐矛盾,故选C项;结合所学 “教皇子午线 ”的实质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不是原因,排除A项;结合所学中古西欧后期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罗马教皇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属于表面现象,排除B项;结合所学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的建立,体现王权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罗马教皇惟命是从 ”说法太过绝对,排除D项。
【更新日期】2024-07-26
【解 析 人】齐洺佳
【答 案】C
下图选自1895年英国报纸的一幅漫画,俄国: “他要把这些都拿走吗! ”英国: “这个……游戏很公平,我觉得没必要介入。 ”该漫画反映出( )

A.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 B.争夺路权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
C.列强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争夺与妥协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下表为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此情况发生于(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 C.《北京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解 析】
据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故选D项;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并未出现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西方尚未瓜分中国,排除B、C两项。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