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义利观

文档 儒家义利观

1. 儒学义利观概念和评价

儒家主张义重于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朱熹曾经说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而在为学之方上与朱熹有严重分歧的陆九渊也说:“学无深浅,首在辨义利”,可见,义利问题和义利关系在人类伦理思想与价值观中是极为重要的,而义利观就是人们义利范畴、义利关系以及义利取向等的认识和态度。

2. 儒家义利观的发展演变趋势

孔子之义利观义,"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孔子的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

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 儒家利义观

中国历代思想家关于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义利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有“义以生利”,“义,利之本也”等说。

儒家学派继承了这种义利观念。并发展为重要经济思想之一的义利观。

孔子承认求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放于利而行”,对求利活动必须以“义”制约,要“见利思义”。他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给义利思想以道德及阶级对立的内容。他的“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的论点,表明他的义利论是为维护等级礼制所体现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孟子强调重仁义轻私利,提出:“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墨家反对亏人自利,主张“交相利”,说:“义,利也。”这种义利论反映了小生产者幻想通过尊重现存的各种所有权,使小生产者自身的利益也得到尊重。

西汉时,董仲舒兼采儒法理论,认为求利之心合天意,人君“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但又认为对求利活动必须节之以义,否则“忘义而徇利”。他要求统治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一论点成为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的理论根据。

至宋代一些地主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想家,开始起而反对贵义贱利的传统教条。王安 石用功利主义解释义利关系:“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明清时,义利之辩仍不时出现,有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并重之说,皆未脱前人窠臼。

4. 儒家文化义利观

先秦时期的 义利观 ,主要表现为 重义轻利 、 重利轻义 、 义利合一 、 义利双弃 四种理论形态,其内容丰富,立论高远。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为儒家 重义轻利 的思想,对确立中国文化根基,明确社会道德价值指向,规定做人做事底线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当代社会受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重利轻义 现象甚为严重。

充分继承和发扬 重义轻利 思想的精神内涵,会对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起到良好的矫正作用,更会对当代价值观的构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5. 儒家的义利观的含义

义利观,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义利观,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后世多指物质利益。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义利观。关于义利观,传统儒家大师都曾有过相关的言论。

6. 儒学的义利观

“义利观”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这二者的观点。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是重义轻利,尚义贬利。其现实意义:

1、重义重德,重视发挥道德对社会稳定、发展的功能作用,对今天以德治国具有借鉴意义。

2、重义轻利、尚义贬利实质是看轻、贬低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强调维护社会、国家的整体利益。

3、重义讲德,诚实守信,有利于市场经济经营秩序的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 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关于“义”和“利”的关系,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都有所论及。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的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墨家既不重义轻利,也不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则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的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和“义然后取”。一次,孔子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显然,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义利观对西汉以后的朝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史籍中也记载了不少“见利思义”的故事。

甄彬还金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个叫甄彬的人,他的父亲甄法崇曾在齐时做县令,为政清正严明。在良好教育下长大的甄彬也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一次,甄彬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了一些钱用。后来有了钱,他就去赎回苎麻。待回家后,他发现苎麻中有用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他觉得这不是他份内应得的钱,马上将金子还回了西库。管库之人非常吃惊地说:“近来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因为匆忙,所以记不清放到什么地方了。您见到后能即刻送还,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啊。”

为了表示感谢,管库之人决定以一半金子作为酬谢,甄彬坚辞不收,双方来回推辞了十多次。管库之人忍不住感叹道:“在五月这样热的天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

梁武帝未做皇帝前就听说过此事,因此非常欣赏甄彬的人品,即位后便任用他,派他去郫县(今四川成都西郊郫县)做县令。在上任前,甄彬去向梁武帝辞行,同时去辞行的还有其他四位官员。梁武帝告诫那四位官员一定要保持廉洁为官,唯独对甄彬说:“卿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对你就不用嘱咐这些话了。”

李勉埋银

唐朝天宝(玄宗年号)年间,有一个书生游历到宋州(今河南商丘),住在一家旅店里。与书生同住在这家旅店的有一个叫李勉的少年,生活十分困顿。不过,两人因为聊得来,成为了朋友。

书生住了没多长时间,突然发病,医药没法救治。临死前,书生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本来打算到北都(今太原)谋求一官半职,没成想竟然在这里得了病而且快要死了,这是我的命啊。”他又从行囊中拿出上百两银子给李勉,请他帮助自己办理后事,剩下的银子转交给其家人。李勉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阅读全文
内目
收藏

通用的占位符缩略图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在这条长河里遨游,会领略到人类灿烂文明的无限风光。追本溯源,探寻这条长河的源头,会把握人类发展的来龙去脉;观看长河的波澜,你会感叹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豪迈与艰辛;俯瞰长河的蜿蜒曲折,你会感受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没落的沧桑;遥望长河走势,你会为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而欢欣鼓舞。 历史是一个上演过无数威武雄壮话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各类杰出人物淋漓尽致的表演,展现他们的英姿:政治家雄韬伟略,平治天下;思想家真知灼见,彪炳千古;军事家金戈铁马决胜千里;科学家聪明睿智,造福万代;文学家才华横溢,名著遗后;艺术家巧夺天工,明珠璀璨。观看他们的表演,我们无疑会受到沁人心脾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大作
明日君再来
功能开发中
目录
最新公告

关于本小栈

时间:2021-10-30-作者:txb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扫描下载app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