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学专题
北宋吕氏兄弟在乡里宣讲《吕氏乡约》: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吕氏兄弟的做法( )
A.推动律令实现了儒家化 B.注重防范与惩处违法行为 C.确立了理学的主流地位 D.有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解 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吕氏兄弟宣讲《吕氏乡约》,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儒家伦理道德,这有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故选D项;材料中《吕氏乡约》属于教化层面,而非律令,排除A项;法律注重防范与惩处违法行为,材料中属于教化,重在教育与引导,排除B项;南宋后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
【更新日期】2024-11-07
【解 析 人】姜珊
【答 案】D
(2024·陕西韩城高一期中·16)《文公朱先生行状》记述朱熹的日常起居时,称他 “终日俨然,端坐一室,讨论典训,未尝少辍 ”,经常 “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 ”。朱熹的行为体现了理学思想中( )
A.道法自然的规范 B.有教无类的传统 C.格物致知的追求 D.克己复礼的要求
c
西晋时,流行于士大夫群体的投壶活动被认为有利于 “矫懈而正心 ”。宋代,盛行于民间的蹴鞠形成了 “十紧要 ”(要信实、要志诚、要尊重等) “十禁戒 ”(戒争斗、戒赌博、戒词讼等)的相关规范。上述体育活动( )
A.反映了传统主流思想的变化 B.推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凸显了道德伦理的价值取向 D.体现程朱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C
军事上羸弱的南宋在抗元斗争中坚持了近半个世纪。广大军民同仇敌忾,临安陷落后悲壮的崖山海战,更有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并涌现出了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这体现了( )
A.军民身份趋向平等 B.宋朝崇文抑武国策 C.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D.理学增进家国认同
D
南宋广大军民在抗元斗争中同仇敌忾,崖山海战中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涌现出一系列的民族英雄,这些都展现了南宋军民强烈的民族牺牲精神和民族气节,这是由于宋明理学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故选D项;军民身份与材料中的爱国意识没有直接关系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要求儿童, “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妄。 ”朱熹的这一主张( )
A.促使理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表明了政府重视蒙学教育
C.反映出儒学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D.推动了理学渗透家庭教育
【解 析】
据《童蒙须知》的内容可知儿童对长辈有 “上前作揖 ” “正立拱手、 “问答诚实 ”等要求,据所学可知这些要求符合儒家的伦理规范,由此可知作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是想通过童蒙书籍将理学渗透于儿童教育之中,从而推动理学渗透于家庭教育,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需要官方的认可,而《童蒙须知》仅是朱熹推广理学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排除A项;据题干分析可知这一主张仅是学者朱熹理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况且没有信息表明政府推崇该主张,所以不能据此推出政府重视蒙学教育,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儒学创立者孔子就提出了众多教育主张,并建立中国第一所私学,所以儒家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同时据材料分析可知朱熹的这一主张仅是儒学教育的再现,不能通过这一个主张就来表明 “整个儒学教育体系 ”的初步建立,排除C项。
【更新日期】2024-11-04
【解 析 人】符志明
【答 案】D
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这些体现了( )
A.践行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 B.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C.确立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 D.北宋儒学呈现基层化趋势
解 析】
《吕氏乡约》中的 “德业相劝 ”、 “过失相规 ”、 “礼俗相交 ”、 “患难相恤 ”可以看出,儒家伦理道德深入到乡间,体现出北宋儒学呈现基层化的趋势,故选D项;题干仅是对乡约内容的规定,并未体现出其实践,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践行儒学经世致用思想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的信息仅体现出儒学对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并没有关于社会责任的相关规定,排除B项;理学成为主流思想应该是在南宋,而不是北宋,排除C项。
【更新日期】2023-10-06
【解 析 人】姜珊
【答 案】D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