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试题)
表1是1936年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对衡山县师古乡13岁以上男性劳动力职业调查情况统计(单位:人,%)。该表可用于研究当时( )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B.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D.社会风尚的变化趋势
解 析】
由材料信息 “13岁以上男性劳动力职业调查情况统计 ”可知,数据反映了当时乡村社会的职业构成和劳动力分布,农业劳动力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工匠、粗工、商等其他职业也占有一定比例,显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故选C项;表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劳动力的职业分布,而没有直接体现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通常涉及土地所有制、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这些在表中并未明确体现,排除A项;表中虽然列出了不同职业的人数和占比,但并未提供关于农民收入的具体数据,无法根据表中的数据来判断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排除B项;社会风尚的变化通常涉及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数据主要反映了劳动力的职业分布,没有直接体现社会风尚的变化趋势,排除D项。
【更新日期】2025-01-22
【解 析 人】段妮娜
【答 案】C
明清时期, “重农抑商 ”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 “工商皆本 ”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这一思想转变的根源是( )
A.封建土地兼并严重 B.对外贸易发达 C.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D.社会性质变化
解 析】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的反映,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变化,受此影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 “工商皆本 ”思想顺应而生,故选C项;土地兼并不是发生思想转变的根源,且之前的朝代存在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因为实行 “海禁 ”政策和 “闭关锁国 ”政策而萎缩,对外贸易发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清时期我国依旧处于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更新日期】2025-01-13
【解 析 人】卜连景
【答 案】C
1980年75号文件发布,文件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性质并未做过多的结论,文件只从理论上指出应支持。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肯定当时农村地区实行的各种联产、不联产的责任制形式,均属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规定,在当时( )
A.配合了城市体制改革 B.利于经济改革的渐次推进 C.调整了社会经济结构 D.肯定了农民土地的所有权
【解 析】
1980年75号文件从理论上支持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1982年中共中央文件对农村地区经济政策改革方面明确肯定,这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改革,故选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自1984年全面开启,时间不符,排除A项;这些规定只提及了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未涉及轻工业、重工业等分配结构,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或者集体,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排除D项。
【更新日期】2024-12-29
【解 析 人】香香
【答 案】B
清初 “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摊丁入亩后,不再有丝绢纺织品之征,官府所需的布匹和官局织造需要的丝织原料,也以市价向布商和丝商购买。清朝的这些做法( )
A.助推了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 B.增加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C.打破了传统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 D.导致官营手工业的衰败
【解 析】
清初废除匠籍和摊丁入亩等举措,使工匠获得人身自由,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刺激其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同时,官府以市价购买原料,给布商和丝商带来更多商机,推动了商业发展,这些都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故选A项;摊丁入亩后不再有丝绢纺织品之征,这实际上是减轻了民众在这方面的赋役负担,排除B项;传统的士农工商阶层划分在观念和实际社会结构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并没有完全被打破,排除C项;官营手工业有其自身的优势,如资金雄厚、技术精湛等,虽然其运作模式发生了变化,但还不至于衰败,排除D项。
【更新日期】2025-01-03
【解 析 人】曾建乐
【答 案】A
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区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即所谓棉作压倒稻作,嘉定一带甚至达到了 “棉九稻一 ”,乃至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B.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迅速发展 D.自然经济已经走向瓦解
【解 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棉花种植增多,甚至超过稻米种植,这表明农业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稻米种植,出现了棉花种植这种新的经营方式,体现了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故选B项;在明清时期,虽然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但此时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农业种植方面棉花和稻米种植比例的变化,是农业领域的情况,并未直接提及工商业市镇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明清时期自然经济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依然占主导地位,还没有走向瓦解,排除D项。
【更新日期】2024-12-16
【解 析 人】苏立新
【答 案】B
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贵族和富人通过强占、购买等方式获得了大量土地。这些土地被转化为私人所有,形成了大庄园,这些庄园主要依靠奴隶劳动进行农业生产。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保障了罗马帝国粮食供应稳定 B.优化了社会经济结构
C.提升了罗马帝国农业生产效率 D.加速了小农经济破产
【解 析】
贵族和富人通过强占、购买等方式获得大量土地,这使得许多小农失去了土地。由于大庄园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利用规模经济等优势压低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挤压小农的生存空间,从而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破产,故选D项;大庄园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和满足庄园主自身消费等为主,不能保障罗马帝国粮食供应稳定,排除A项;大庄园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土地的兼并和大量使用奴隶劳动基础上的,这使得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变得单一和畸形,而不是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排除B项;奴隶劳动是被迫的,他们没有生产积极性,不能提升罗马帝国农业生产效率,排除C项。
【更新日期】2024-12-11
【解 析 人】张珊珊
【答 案】D
《十二铜表法》规定: “除威士塔贞女(守护圣火的女祭司)外,妇女受终身的监护。 ”而1世纪的罗马关于妇女监护的《克劳狄法》废除了对成年女子的宗亲监护。屋大维颁布的婚姻法首次认可了除元老以外的公民与非公民生育的子嗣,承认他们罗马自由人的身份。罗马法的这些变化( )
A.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迁 B.彰显了社会成员法律地位的平等
C.有利于扩大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 D.目的在于贯彻公平与正义的理念
《克劳狄法》废除对成年女子的宗亲监护,以及屋大维的婚姻法认可非公民生育子嗣的罗马自由人身份,这些变化使得更多的人在法律上得到了一定的权利和认可,意味着罗马可以吸纳更多非公民人口及其后代进入罗马的社会体系,有利于扩大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故选C项;这些法律变化是在原有经济结构框架内进行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排除A项;罗马社会存在着等级差别,并没有实现社会成员法律地位的平等,排除B项;罗马法这些变化的主要目的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贯彻公平与正义理念,排除D项。
【更新日期】2024-12-06
【解 析 人】张珊珊
【答 案】C
下图所示,19世纪50年代安徽一个普通农家在茶叶贸易、土地开发、生产粮食方面的开支占全部开支的比重变化状况,该图反映了( )

A.茶叶贸易受列强商品输出影响大 B.粮食生产的产量增长的速度最快
C.土地开发占据家庭开支主导地位 D.晚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
【解 析】
据图表信息可知,19世纪50年代处于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普通农家投入粮食生产和土地开发的资金逐步增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将资金投入粮食生产和土地开发有助于获得利润,但这一行为在助推小农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反映了晚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但这一时期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因此一定程度上茶叶贸易有利可图,但材料体现的是普通农家在茶叶贸易方面的投入减少,因此不能体现 “茶叶贸易受列强商品输出影响大 ”,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普通农家在粮食生产上的投入增加,并未体现粮食产量,且粮食产量受很多因素影响,投入增加不代表产量一定增加,排除B项;材料表明普通农家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投入高于土地开发,其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
【更新日期】2024-12-05
【解 析 人】成转转
【答 案】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西方的政治分权是在西方近代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中逐步形成的。其直接原因是王权与其他政治力量共同构成政治权力结构中的一极,政治力量的多元性和均衡性是政治分权的政治基础。社会经济结构的分化和社会力量的强大是政治分权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而这一社会基础的形成与中世纪教会——国家的二元社会结构和土地分封制对社会结构的塑造密不可分。
——摘编自朱兆军《西方近代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分权的关系简析》
对材料中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提炼,表明自己的看法,选取近代欧美任一国家或多个国家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准确且符合材料主旨,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解 析】
首先,需要对材料中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提炼,表明自己的看法,根据材料 “王权与其他政治力量共同构成政治权力结构中的一极……二元社会结构和土地分封制对社会结构的塑造密不可分 ”可以得出观点:独特的社会结构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分权的基础。对这一观点应该持赞同态度。然后选取近代欧美任一国家或多个国家相关史实加以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进行阐述。如:17世纪中后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渐强大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国王权力造成极大冲击。18世纪前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逐步形成,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的监督与控制,国王真正成为 “统而不治 ”的政治角色。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英国通过议会改革调整选区和议会席位分配,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日渐提升,获得了更多的选举权和参政机会。最后进行总结深化【每日限制10次,今天已查看10次,请下载后再查看完整解析。】
【更新日期】2024-05-05
【解 析 人】罗小春
【答 案】
(12分)
示例一
观点:独特的社会结构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分权的基础。(2分)
看法:赞同上述观点。(1分)
阐述:17世纪中后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渐强大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国王权力造成极大冲击。18世纪前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逐步形成,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的监督与控制,国王真正成为 “统而不治 ”的政治角色。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英国通过议会改革调整选区和议会席位分配,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日渐提升,获得了更多的选举权和参政机会。因此,近代英国复杂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成为制约国王无法独享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奠定了英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9分)
示例二
观点:政治力量的多元与均衡是近代西方分权的政治基础。(2分)
看法:赞同上述观点。(1分)
阐述:在三权分立原则下构建的美国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等多元政治力量之间的制衡关系,在联邦制下存在的中央与地方各州之间的制衡关系,在社会力量复杂背景中出现的大州与小州之间的议会席位分配等现象,一方面体现了美国政治力量的多元与均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多元与均衡中的政治妥协性,这些因素奠定了美国政治分权的基础。法国传统力量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政治均衡成为造成 “一票共和 ”的政治因素,宪法在赋予总统极大权力的同时,总统、众议院、参议院、内阁等多种政治力量之间呈现出分权制约的关系,尤其是责任内阁制的实施。因此,近代西方政治力量的多元与均衡成为其坚持政治分权、推进代议制度的政治因素。(9分)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