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的看法类型+选择题
1946年9月,丘吉尔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发表演说,"战争是停止了,危险却并没有过去。如果我们要想建立欧洲合众国,那么我们现在就必须行动"。丘吉尔此言()
A.意在抵制马歇尔计划
B.开启欧洲联合进程
C.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D.折射出英国的衰落
1914年12月,英国政府以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一方参战为借口,声称 “埃及今后处于英王陛下的保护下 ”。1922年2月,英国政府发表声明 “在埃及的英国宗主制度被废止,宣布埃及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防卫等留作以后讨论。英国对埃及政策的转变( )
A.顺应了战后民族自决的时代要求 B.以防范其他大国染指埃及为目标
C.体现了对外政策的现实主义原则 D.变相强化了对埃及的干涉和控制
合所学可知作为协约国的英国假借土耳其加入协约国的敌对方同盟国作战将损害英国国家利益为借口,强化对埃及的控制。后来在1922年埃及的英国宗主制度被废除的现实条件下,宣布埃及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但在埃及和苏伊士运河防卫的关键问题则留以后讨论,这表明英国始终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待埃及的政策,体现英国对外政策的现实主义原则,故选C项;英国在宣布埃及独立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防卫问题的讨论权,这表明其政策并非完全顺应民族自决的原则,排除A项;英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排除B项;宣布埃及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表明弱化了对埃及的控制,排除D项。
19世纪初的英国,每逢秋收,手织工们就储备起大量的粮食、奶酪和煤等,足够用到来年春季。19世纪30年代,手织工们家中的摆设逐年变坏,大人小孩衣着越来越差,许多人的生活已成问题。该变化表明()
A.产业转型影响了财富分配
B.纺织行业逐步走向衰落
C.资本大量集中于中间阶层
D.垄断组织加剧贫富分化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对干部实行科学的分类,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2005年,形成了包含公务员的录用、晋升、奖惩等较为完善的公务员制度框架,强调法制化、规范化,注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这一发展历程( )
A.体现了党执政能力获得了显著提升 B.深入贯彻了新时期党管干部的原则
C.表明干部录用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 D.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战前,欧洲联合只是个别教士、学者、政治家的乌托邦幻想;一战后,一些政治家开始尝试通过 “欧洲 ”的视角来审视问题,以 “欧洲 ”的框架来解决问题,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的共识。这一变化源于当时( )
A.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B.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 C.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 D.美国霸权主义的威胁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一战之前,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非常激烈,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是主流思潮,因此欧洲联合的想法确实主要存在于少数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之中,被视为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一战造成的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以及经济和社会的混乱,使得许多人开始反思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此外,战争的结束并没有解决欧洲国家之间的根本矛盾,反而因为和平协议的不公平性和对战败国的严厉惩罚,埋下了新的冲突的种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开始探索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以避免未来的战争和促进共同繁荣,故选A项; “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 ”属于次要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和平主义思潮也是次要因素,排除C项;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主要是在二战结束(1945年)后,与材料时间阶段不符合,排除D项
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后,主张推动欧洲联合,建立 “欧洲人的欧洲 ”。他反对法国成为美国的附属或 “小伙伴 ”,而应当 “在一个欧洲人的欧洲中间保持法国的面目 ”。戴高乐旨在( )
A.建立统一市场,实施贸易保护 B.争取独立自主,提升法国地位
C.加强欧洲合作,解决滞胀问题 D.缓和法苏关系,保持欧洲均势
域外中华文化起源说
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以前,域外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之说,主要通过文字语言等方面的异同比较论证中国文明源自外来。传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拉克伯里的 “西来说 ”。1894年,拉氏认为: “整个中国文明只不过是巴比伦文明的退化模仿 ”。多数学人 “骇其说之新奇,先后从风 ”。五四之后,拉氏西来说受到民国学人的质疑、批判,并于20世纪30年代逐渐消失。
1921年,外国人安特生开始在河南仰韶进行考古发掘。通过比较仰韶彩陶与安诺和特里波列的彩陶纹饰后,安氏认为: “吾人就考古学上证之,亦谓此等着采之陶器,当由西来 ”。对此,民国知识界虽有所指摘和质疑,但其学术影响深巨,国人多有肯定和赞赏。1926年,李济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挖掘。基于此次挖掘,李济认为: “我们还没得着十分可靠的证据,使我们断定在中国所找的带彩陶器确实发源于西方。 ”……30年代末之后,对安氏的质疑与批判则成为普遍之势。
193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者相继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等地组织考古发掘,出土了中国以外地区所不存在的史前时代之遗物,这昭示着中国存在一个不同于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古老文化。由此域外学者逐渐放弃了纯粹的 “西来说 ”,转而多采 “渗入说 ”或 “影响说 ”。而此时期,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起源之本土说成为当时我国学界的主流议题。
——摘编自吴原元《域外中国文明外来说在晚清民国知识界的回响及启示》
中华文化起源说的流行情况,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12分)
示例:
1921年前,我国知识分子普遍认同拉氏的 “西来说 ”,即中华文化来自西方。这反映了历经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实力的强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亟需提升国人文化自信力及排满革命的时代。
1921年后国人对基于考古研究的安氏 “新西来说 ”多有赞同。这反映了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民族、科学 ”成为时代思潮,同时李济等国人通过自己的史前遗址挖掘,对 “新西来说 ”也有不少质疑,也反映了我国自主主持的考古事业的发展。
30年代以来,域外学者放弃纯粹 “西来说 ”;国人抛弃 “西来说 ”,更多认可 “本土说 ”。这反映了我国考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及日本侵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总之,中华文明的起源说流行情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 “接收 ”机构和 “接收 ”官员每到一处,竞相抢夺金条、洋房、汽车等。 “劫收 ”成为国民党失败的 “催化剂 ”。材料观点接近于国民党败退原因研究中的( )
A.“内斗论 ” B.“民心向背论 ” C.“腐败论 ” D.“经济崩溃论 ”
解 析】
根据材料 “国民政府......抢夺......汽车等 ”可看出国民党无组织无纪律,统治腐败,是国民党败退的原因,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对日伪资产接收过程中的混乱局面,甚至国民党内部为争权夺利出现了内讧,但材料未涉及国民党内部的斗争,排除A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接收过程中私吞民脂民膏,甚至威胁民众,人民的生计受到影响,但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的混乱接收迅速失去了民心,排除B项;国民党在接收过程中利用货币兑换政策打击民族工业,再加上物价飞涨,经济恢复严重受挫,成为国民政府经济崩溃的重要因素,但材料未体现国民党经济的崩溃,排除D项。
【更新日期】2025-01-20
【解 析 人】卜连景
【答 案】C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