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始终围绕解放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适应革命与建设需求而调整。以下是主要阶段的简要梳理: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政策核心:“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具体措施:
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首次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31年《中华苏维埃土地法》明确“耕者有其田”,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历史意义:动员农民支持革命,巩固农村根据地,奠定中共群众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政策调整:“减租减息”取代土地革命,团结地主抗日。
具体措施:
地主减租25%(二五减租),农民交租交息,保障地主土地所有权。
同时限制高利贷,减轻农民负担。
历史意义: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兼顾农民利益与地主生存,巩固抗日根据地。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政策回归: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推行土地改革。
具体措施: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一切地主土地所有权”,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发动群众斗争地主,确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历史意义:激发农民参军支前热情,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物质与人力保障。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2年)
全国性土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具体措施:
没收地主土地、农具,分给无地少地农民,保留富农经济。
全国约3亿农民获得7亿亩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历史意义: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
五、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1953—1978年)
合作化运动(1953—1956)
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保留私有。
高级社:土地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
人民公社(1958—1978)
“一大二公”:土地、生产资料归公社集体所有,统一生产、分配。
后果:挫伤农民积极性,导致农业衰退(如三年困难时期)。
六、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安徽小岗村首创)。
具体措施:
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006年废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
历史意义: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开启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
七、新时代土地政策(2012年至今)
“三权分置”改革: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可流转。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如土地确权登记)。
宅基地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使用权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总结
中共土地政策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与农民利益的平衡:
革命年代:以土地分配动员农民,推翻旧秩序;
建设时期:通过集体化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年代:以市场化释放农村活力;
新时代:聚焦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共对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实践探索。
如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相关文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以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进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解 析】
据所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出现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南区减租减息条例》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据题干要求,要明确所选的两个时期。据题干(以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进 ”为题),要具体阐释所选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如何演进的。命题要求是历史短文,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作答:题目、具体阐释演进变化、总结升华。就题目而言,要居中写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进 ”。就演进变化而言,如果选择前面两个时期,结合所学,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具体阐释:第一,时代背景角度: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对峙,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阶级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抗战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日本侵华加剧,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第二,政策(内容)演进角度:由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抗战时期实行 “双减双交 ”政策。第三,作用评价角度:土地革命时期,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革命;抗战时期,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政策保障。就总结升华而言: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时局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更新日期】2022-11-16
【解 析 人】王朝峰
【答 案】
(14分)
(一)格式:不写题目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进 ”扣除2分。
(二)史实:能对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任意两个时期的史实作简要叙述。
以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为例:
从时代背景角度: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对峙,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阶级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抗战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日本侵华加剧,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4分。土地革命时期,答出阶级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得1分,其他任答一点得1分;抗战时期,答出民族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得1分,其他任答一点得1分)
从政策(内容)演进角度:由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抗战时期实行 “双减双交 ”政策。(4分。土地革命时期,答出 “打土豪,分田地 ”或类似语句,得2分;抗战时期,答出 “双减双交 ”或类似语句,得2分,不全或不明确酌情扣分)
从作用评价角度:土地革命时期,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革命;抗战时期,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政策保障。(4分。土地革命时期,答出调动农民积极性,拥护党和革命等,任两点2分;抗战时期,答出农民生活改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等,任两点2分)
总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时局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2分。答出实事求是、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促进革命发展等关键词即可,任答两点得2分)
考生选择解放战争时期作答,示例和评分细则如下
时代背景角度: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或者不断取得胜利)。(两点2分)
政策(内容)演进角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或者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两点2分)
作用评价角度: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或者农民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解放区或者保证了民主革命战争的胜利)。(两点得2分)。
(三)表述: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0—4分)
层次2 —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5—8分)
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