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礼器变化

文档 青铜礼器变化

download?resourceId=29f2ebb808b58e57609b69a460ce9302

答案D“政治秩序的变动”的合理性

青铜礼器的本质属性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礼器是政治权力与礼制秩序的象征。礼器的种类、组合、数量严格遵循周王室制定的等级制度(如“列鼎制度”),其统一性本质是周王室权威的体现

春秋中期礼器差异的政治背景

  • 西周时期,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维持政治统一,各地礼器组合高度相似(如鼎、簋为核心)。
  • 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如秦、楚、晋等),​诸侯不再遵循周王室礼制,转而根据自身政治需求和文化传统“定制”礼器。例如:
    • 秦地:减少传统礼器(敦、铷),增加实用器(盘、壶),反映脱离周礼束缚,构建独立政治体系
    • 楚地:使用盉、浴缶等独特礼器,凸显对周礼的摒弃和地域文化的彰显,隐含与中原分庭抗礼的政治意图。
    • 中原地区:保留部分周礼传统(如敦、盘),但器物组合简化,说明周礼影响力衰退,诸侯自主性增强

​“政治秩序变动”的直接关联性
礼器组合差异的核心是权力结构变化

  • 周王室失去对诸侯的控制,​政治秩序从“一元集权”转向“多元割据”​
  • 诸侯国通过差异化礼器宣示政治独立(如楚国的盉、浴缶是对周礼的“文化造反”),本质是新旧政治秩序的冲突与重构

​对选项B“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辨析

区域差异是表象,政治变动是根源

  • 区域发展不平衡(如经济水平、技术能力差异)可能导致器物工艺或数量的差别,但无法解释礼器种类和组合的根本性差异
  • 春秋中期礼器的差异并非因“发展快慢”,而是因政治割据导致的文化割裂。例如,楚国故意使用非周礼器物,是政治独立的宣言,而非技术落后。

历史逻辑的优先级
在先秦史中,​政治秩序变动(如王权衰落、诸侯争霸)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首要因素,文化、经济差异多为其衍生结果。本题强调“礼制”这一政治符号的变化,答案应紧扣政治层面。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此后,巴渝舞流行于宫廷与民间。据此可知,西汉
A.民族政策较为灵活 B.华夏认同观念深人人心
C.尚武之风备受推崇 D.宫廷生活追求奢靡享乐

答案:C​

材料中“尚武”的显性描述

巴渝人“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直接体现其勇猛善战,暗示西汉对其军事能力的重视。
高祖将巴渝舞与​“武王伐纣”​关联,而武王伐纣本身是武力推翻暴政的象征,可能被解读为对军事胜利的推崇。
​宫廷与民间流行巴渝舞的暗示

巴渝舞从边疆传入宫廷,成为官方礼乐的一部分,可能被理解为统治者对尚武精神的认可。
民间流行则暗示社会对勇武文化的接受,反映尚武风气具有一定群众基础。

下图为唐朝、北宋、元朝及清朝新增孔子庙空间分布图。其中唐朝是

202503172043242598.png

图A(北宋):新增集中于中原与江南,密度梯度显著

  • 核密度范围:0.00–5.42(跨度大,高密度区突出)
  • 分布特征:高密度区集中在黄河流域(河南、山东)及长江下游(江浙)​,南方零星分布。
  • 历史依据
    • 北宋推行“重文抑武”,科举制度普及,中原与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增设孔庙(如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周边)。
    • 南方开发初具规模,但新增孔庙数量仍少于北方,呈现“北密南疏”格局,反映文化重心尚在过渡阶段。

​图B(元朝):分布范围扩展,边疆密度初现

  • 核密度范围:0.00–5.82(数值略增,梯度平缓)
  • 分布特征:高密度区向西南(云南、贵州)、西北(甘肃)​延伸,中原仍为核心但密度层级分散。
  • 历史依据
    • 元朝设云南行省、甘肃行省,推行“汉法”以巩固统治,在边疆行政中心(如昆明、张掖)增设孔庙,促进文化整合。
    • 中原因战乱破坏,新增孔庙数量有限,但范围扩展显示“多元一体”治理初具雏形。

​图C(唐朝):核心区高度集中,密度数值压缩

  • 核密度范围:0.00–1.41(跨度最小,高密度区密集)
  • 分布特征:高密度区极度集中于黄河流域​(陕西、河南、山东),南方几乎空白。
  • 历史依据
    • 唐代“安史之乱”前,儒学以两京(长安、洛阳)为核心,孔庙多建于州县治所,南方尚未大规模开发。

避乱南迁与人口增长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至四川,带来劳动力与技术,推动农业、手工业(如蜀锦、造纸)发展,社会财富积累支撑文教投入。

  • 核密度数值低但实际密集,因统计方法将高密度区域压缩(如曲阜、长安周边高度集中),反映唐代儒学“核心-边缘”鲜明。

​图D(清朝):全域扩散,边疆密度显著提升

  • 核密度范围:0.00–2.01(跨度适中,层级细化)
  • 分布特征:高密度区遍布西南(云南、广西)、西北(新疆)、东北(辽宁)及台湾,中原密度相对下降。
  • 历史依据
    • 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在边疆广设州县,强制推行儒学教育(如台湾设府后建台南孔庙)。
    • 科举制度深入边疆,西南土司地区“儒化”加速(如云南建水孔庙),新增孔庙数量最多且覆盖全域。

​总结:新增孔庙分布与朝代治理策略

  1. 北宋:文化重心北移南渐,中原与江南并重。
  2. 元朝:突破汉地局限,边疆孔庙象征“大一统”文化整合。
  3. 唐朝:高度集中于政治核心区,凸显“京畿文化霸权”。
  4. 清朝:儒家教化与边疆治理深度绑定,孔庙成为国家认同的地标。

核密度数值变化(唐→清跨度缩小)反映从“核心极化”到“全域均衡”​的制度化进程,印证儒家文化从“中原独尊”演变为“多元一体”共同体的历史轨迹。

据《宋史·食货志》载,“琼管奏:海南收税,较船之丈尺谓之‘格纳’……贾物自泉福、两浙、湖广至者,皆金银物帛,值或至万余缗;自高、化至者,唯米包、瓦蕃、牛畜之类,值才百一。而概收以丈尺,故高、化商人不至,海南遂乏牛米。请自今用物贵贱多寡计税,官给文凭,听其具实报纳”。这表明当时
A.政府重视规范民间贸易 B.税收方式影响百姓生计
C.不同地域经济互补性强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材料核心逻辑

税收方式问题

  • 海南原以船只尺寸(“较船之丈尺”)统一收税(“格纳”),导致高州、化州商人因货物价值低而税负过重​(“值才百一”),被迫放弃贸易。
  • 这种“一刀切”的税收方式违背市场规律,使海南本地无法获得必需物资(“乏牛米”),直接威胁民生。

对百姓生计的冲击

  • 海南依赖外运的米、牛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牛用于耕作,米为口粮),商人绝迹导致物资短缺,​农业生产停滞、百姓生存困难
  • 材料中琼管请求改革税制(“用物贵贱多寡计税”),正是为缓解民生危机,印证税收方式与百姓生计的因果关系。

​选项B的合理性

税收方式与民生直接关联

  • 原税制(“格纳”)因忽视商品价值差异,​打击低价值必需品贸易​(米、牛),导致民生必需品供应链断裂。
  • 若税制合理(如按货值计税),高、化商人可维持薄利多销,海南百姓亦能获得基本物资,说明税制设计直接决定民生福祉

材料落脚点在于“海南乏牛米”​
琼管上奏的核心目的是解决物资短缺问题,而非单纯规范贸易或调整经济政策,故焦点在于税制缺陷对百姓生活的负面影响


​对其他选项的辨析

A. 政府重视规范民间贸易
琼管建议改革税制确有规范意图,但材料主旨是揭露旧税制的危害,而非强调“规范”本身,且“规范”不等于“合理”,故非最佳。

C. 不同地域经济互补性强
高州、化州与海南确有互补(米、牛与金银物帛交换),但材料重点在于税制阻碍互补,而非肯定互补性。

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宋代商税本就制度化,琼管建议调整税制属于技术性改良,未突破“重农抑商”框架(如仍“官给文凭”管控),且材料未提政策松动迹象。


​结论

“格纳”税制因无视商品价值差异,导致民生必需品的流通链条断裂,直接造成海南百姓生存危机。这一案例表明,​不合理的税收方式可通过扭曲市场间接危害百姓生计,故答案为B

5.1894 年,《申报》报道,“屈指轮船招商局开办已二十年矣,长江大海往来运货约计每年二百万,统计中国之利少人洋船已四千万,其因有华轮船彼此跌价,华商便宜之数尚不在内。然则今之时势
商务能不讲求欤?所盼以后利日益进、弊日益除,为中国立商务不隳之基,此为首务也”。这反映出部分国人认识到
A.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求富强国的重要性 C.制度变革的紧迫性 D.社会转型的艰巨性

根据材料内容及历史背景分析,正确答案为:

B. 求富强国的重要性


​关键解析

材料核心逻辑

  • 肯定招商局的经济效益:轮船招商局开办20年,通过自主航运每年减少利权外流(“中国之利少入洋船已四千万”),证明发展民族工商业能挽回利权、积累国力
  • 呼吁深化商务改革:文中强调“今之时势商务能不讲求欤”,并希望“利日益进、弊日益除”,落脚点在于通过发展工商业实现国家富强,将“立商务不隳之基”视为“首务”。

对选项B的支撑

  • ​“求富”与“强国”的关联:招商局作为洋务运动“求富”的成果,其减少白银外流的效果被明确量化(四千万),印证经济自主是抵御列强掠夺、增强国力的基础
  • 时代诉求的体现:1894年甲午战前,民族危机加深,材料呼吁“讲求商务”实为对“实业救国”“商战固本”思想的呼应,强调经济富足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对其他选项的排除

  • A.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材料肯定招商局成效,未直接批判洋务局限(如官督商办弊端),反而呼吁延续其路径,故不符。
  • C. 制度变革的紧迫性:文中未提政治制度问题,仅聚焦经济层面的“商务”改良,未涉及制度革新诉求。
  • D. 社会转型的艰巨性:“艰巨性”需指向转型阻力,但材料重心是呼吁行动(“首务”),而非强调困难。

​历史语境深化

  • ​“商战”思想的影响:19世纪末,郑观应等提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材料中“立商务不隳之基”正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表达,体现以经济竞争对抗列强侵略的救国思路。
  • 甲午战前的危机感:1894年正值甲午战争前夕,洋务派希望通过工商业成果证明改革成效,材料对招商局的总结与期许,本质上是对​“富国”支撑“强兵”逻辑的延续

​结论

《申报》通过总结轮船招商局的经济贡献,揭示发展民族工商业对挽回利权、积累国力的关键作用,并呼吁进一步深化商务改革以巩固富强根基。这一论述直接呼应“求富强国”的时代主题,故答案为B

下图为 1919 年《晨报》“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的头题文章(节选)该文章旨在

202503172106466929.png

A.推动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 B.倡导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C.强调改造社会是生存的前提 D.动员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答案选A的解释

A. 推动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

核心逻辑:保障基本权利即解放人性

  • 文章提出人类三大基本权利——生存权、劳动权、劳动全收权,直指社会制度对人的束缚:
    • 生存权:反对压迫性经济结构导致的贫困与饥饿;
    • 劳动权:批判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剥夺劳动者参与生产的资格;
    • 劳动全收权:否定资本家独占劳动成果,主张劳动者应获得全部收益。
      这三种权利的本质是将人从剥削制度中解放出来,实现经济独立与人格尊严。

社会改造的目标:构建公平进步的社会

  • 文章强调“非先改造完全的社会不可”,其终极目标并非单纯改善生活条件,而是重构社会制度
    • 通过保障三大权利,打破阶级压迫(如地主、资本家对劳动者的控制);
    • 建立“完全的社会”即公平分配、人人参与劳动、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型社会关系
      这种诉求与五四时期“社会革命”思潮(如马克思主义传播)高度契合,体现通过制度革新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愿景。

对选项A的支撑

  • 人的解放:三大权利从经济基础上解构传统人身依附关系(如农民依附地主、工人依附工厂主),使人摆脱“工具化”状态,成为自主的个体。
  • 社会进步:从“不完全”到“完全”的社会改造,指向制度文明升级,例如废除私有制剥削、建立公有制或合作经济,属于社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

​对其他选项的辨析

B. 倡导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文章未赞美劳动本身的价值或道德意义,而是揭露劳动成果被剥夺的不公,重点在权利而非观念。

C. 强调改造社会是生存的前提
生存权仅是三大权利之一,文章强调社会改造是为实现全部权利体系,而非单纯保障生存。选项C缩小了主旨范围。

D. 动员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国民大革命(1924-1927)尚未发生,且文章发表于1919年,主旨是思想启蒙与社会制度批判,未涉及具体政治动员。


​历史语境深化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延续:1919年正值思想解放高潮,文章将“劳动节”主题与社会革命结合,呼应陈独秀“伦理觉悟为最后觉悟”的论断,主张通过制度革命实现人的终极解放。
  • 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启蒙:文中“劳动全收权”概念接近马克思“剩余价值归劳动者所有”的理论,体现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知识界的渗透。

​结论

文章以三大基本权利为纲领,揭露旧社会对人的压迫,呼吁通过制度重构实现经济权利平等化社会关系民主化,其本质是五四时期“人的觉醒”向“制度觉醒”的深化,故答案为A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首歌谣唱道,“一根扁担长又长,嫂嫂妹妹送公粮,去时顶星星,回来踏月光。为□抗日出力量,姑嫂争取上红榜”。该歌谣体现了晋察冀边区广大女性
A.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B.摒弃了男尊女卑传统观念
C.参政意识日益强烈 D.肩负起民族民主革命责任

一、选项D(正确答案)的核心依据

材料直接体现“责任承担”​
歌谣中“嫂嫂妹妹送公粮”“为□(应填‘了’或‘了’)抗日出力量”等句,明确指向女性主动参与抗战后勤保障的行为,这是战时“全民抗战”政策下女性承担民族责任的直接表现。

  • ​“送公粮”​:属于战时经济动员,女性通过参与运输支援前线,履行公民义务。
  • ​“争取上红榜”​:反映女性在民族革命中追求贡献认可,体现“责任”意识。

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性
晋察冀边区处于民族战争(抗日)与民主革命(反封建)交织的背景下:

  • 民族革命:女性送公粮是支持抗日救国的具体行动。
  • 民主革命:女性参与公共事务(如生产、运输)本身是对传统性别分工的突破,隐含男女平等诉求。但此处的核心是“责任”而非“权利提升”。

​二、误选A(社会地位提高)的原因分析

表象误读:将“参与公共事务”等同于“地位提升”​
学生易认为女性走出家庭参与送粮,是“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但需注意:

  • ​“地位提高”需制度性保障:如选举权、土地权、婚姻自主权等政策支持,而材料仅体现女性承担战时任务,未明确提及其权利或地位的制度性变化。
  • 战时动员的临时性:女性参与运输可能因男性参军导致的劳动力短缺,未必代表社会观念的彻底转变。

历史语境混淆
晋察冀边区确实推行妇女解放政策(如《婚姻条例》禁止童养媳),但材料未涉及此类信息。若脱离具体材料,学生可能将“妇女抗战贡献”与“妇女解放成果”泛泛关联,导致误选A。


​三、D与A的逻辑关系辨析

​“责任承担”是“地位提高”的前提,但不等同
女性通过承担民族责任获得社会认可,可能为地位提升创造条件,但材料仅反映“责任履行”过程,未说明结果(如是否获得政治权利、经济地位提升)。

  • 举例:男性参军是责任承担,但参军本身不直接等同于男性地位提高,需后续政策确认。

题目设问的限定性
题目要求“体现”而非“反映根本原因或结果”。材料中女性行为是主动选择​(“争取上红榜”),而非被动获得地位提升,故D更贴合材料主旨。


​四、其他选项的排除

  • B. 摒弃男尊女卑传统观念:材料未批判传统观念(如未提男女平等口号),仅展示女性参与抗战,属过度推断。
  • C. 参政意识日益强烈:“送公粮”属后勤服务,非政治参与(如选举、参政议政),与“参政”无关。

​总结:避免误选的关键

  1. 紧扣材料关键词:“为抗日出力量”指向责任,“上红榜”强调贡献认可,而非权利或地位变化。
  2. 区分“行为”与“结果”​:承担责任是行为,地位提高是可能的结果,但材料未明确后者。
  3. 结合战时动员特点:女性参与具有临时性、任务导向性,需具体政策支撑才能定义为“地位提高”。

答案D更精准对应材料主旨,A属于合理延伸但非直接体现。

以下哪一现象最能体现中国古代至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A.汉代推行“三从四德”,强化女性伦理束缚
B.宋代女性普遍享有财产继承权
C.明清时期女性广泛参与科举考试
D.唐代女性可参与政治决策,近代女性获得教育与选举权
E.古代女性始终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土地所有权

正确答案:​
D.唐代女性可参与政治决策,近代女性获得教育与选举权


解析:​

选项D(正确)​

  • 唐代女性参政:武则天称帝、上官婉儿参政等案例,体现唐代女性在政治领域的突破。
  • 近代女性教育与选举权:清末民初兴办女学(如经正女学)、五四运动后妇女参政运动(如1922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赋予女性选举权),标志女性社会地位的制度性提升。

其他选项辨析

  • A.汉代“三从四德”​:强化男权伦理,是女性地位压低的体现,与“提升”相反。
  • B.宋代财产继承权:宋代女性虽有部分财产权(如嫁妆),但“普遍享有”表述夸大,且未触及社会地位核心(如政治、教育)。
  • C.明清女性参与科举:历史上女性从未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此选项违背史实。
  • E.古代女性平等土地权:古代土地权以男性为核心(如“均田制”仅分田给男丁),女性无平等权利。

右图为新中国初期创作的漫画《照样的阴谋》。该漫画


A.抨击了美国孤立中国的霸权行径
B.旨在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
C.坚定了民众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
D.说明美苏冷战重心转移到亚洲

核心逻辑

漫画时空跨度的象征性
图中标注时间(1894、1904-1905、1927、1931、1937、1945)覆盖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胜利等关键节点,串联起近代中国被列强侵略的历史链条。通过“照样的阴谋”标题揭示:​帝国主义侵略本质从未改变,但中国终在抗争中胜利(如1945年标注)​,以此警示民众警惕历史重演,同时强化“抗争必胜”的信念。

画面元素的斗争性与激励性

  • 侵略者群像:多国人物(如日本、俄国、西方列强)持武器、条约包围中国地图,象征联合压迫
  • 中国人民形象:虽未直接描绘战斗场景,但标注“中國外交戰”“中華”等文字,暗示从屈辱外交到自主抗争的觉醒
  • 1945年8月15日:标注日本投降日,点明侵略者终将失败的历史规律,呼应标题“照样的阴谋”暗含的批判与信心。

新中国初期的创作意图
漫画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代),面临美国封锁、国民党残余威胁等挑战。通过回顾历史,漫画旨在:

  • 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延续性​(如美国取代日本成为新威胁);
  • 以历史胜利(抗日胜利)鼓舞民众,传递“保家卫国必将胜利”的逻辑:

“过去能打败日本,今天也能战胜一切敌人!”


​对其他选项的排除

A. 抨击美国孤立中国的霸权行径
漫画时间轴止于1945年,未明确指向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国封锁(如朝鲜战争),且列强形象包含多国,非专指美国。

B. 旨在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
日本是漫画重点(1894甲午、1931九一八、1937七七事变),但同时也包含俄国(1904日俄战争)、西方列强(1927济南惨案涉及英美),故“日本”并非唯一控诉对象。

D. 说明美苏冷战重心转移到亚洲
冷战格局形成于1947年后,而漫画标注事件均属冷战前历史,且未提及美苏对抗,属脱离材料的过度联想。


​结论

《照样的阴谋》通过历史镜像映射现实危机,以“揭露阴谋—展示胜利—呼唤抗争”的逻辑链条,强化民众对“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警惕性,同时以历史胜利(如抗日胜利)激发“保家卫国必胜”的信念。这一创作手法符合新中国初期凝聚民心、抵御外侮的政治需求,故答案为C

1996 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累计投资近 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39 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 640 万吨提高到 800 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
A.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B.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

答案:D.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

解析:​

核心目标与成效
题目明确指出,通过“种子工程”的实施,我国种子生产能力从640万吨提升至800万吨,并建成39个种质资源库。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粮食产量和抗灾能力。生产能力的显著提升,意味着国家能够通过优质种子的推广和储备,​增强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从而提升粮食安全能力。

政策与措施的直接指向

  • 体制改革与立法:出台《种子法》等法规,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确保种子质量,避免劣质种子危害农业生产。
  • 种质资源库建设:保存农作物遗传多样性,为培育高产、抗逆新品种提供基础,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长远战略
  • 投资与产能提升:63亿元投资用于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直接推动种子产能增长,确保粮食生产源头可控。

排除其他选项的逻辑

  • A. 立法回应民生关切:立法虽涉及民生,但《种子法》主要针对农业生产体系,而非直接解决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
  • B. 种业基础设施完备:39个资源库仅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完备”需覆盖全产业链(如育种基地、检测体系),题干未充分体现。
  • C.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种子工程属于国家主导的产业调控,与市场经济体制(如价格自由化、私有化)无直接关联。

历史背景的契合
199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加剧,粮食安全问题凸显。国家通过“种子工程”​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确保粮食自给自足,这正是提升粮食安全能力的核心举措。

结论:种子工程通过提升种子生产能力和质量,直接服务于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目标,故选D

11.有学者认为,中世纪的西欧具有三个历史性特质(如下表)该学者意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A.集权程度相对有限 B.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
C.传统文化逐渐消解 D.出现王权与教权并立格局

根据图片中提供的三个历史性特质及其内涵,答案选B(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的解读如下:


​核心逻辑:三个特质共同指向民族国家的雏形

否定性(拒斥帝国与普世宗教)​

  • 中世纪的西欧通过否定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罗马正统性”和东正教的“宗教正统性”,实质上瓦解了普世帝国的合法性基础,为西欧地域性政治实体的独立发展扫清思想障碍。这种“否定”行为标志着西欧开始摆脱“大一统帝国”的思维定式,转向以地域共同体为核心的政治认同

生成性(构建地域族群共同体)​

  • 通过“生产自我系谱”(如编撰地方历史、塑造族群起源神话),西欧各王国(如法兰克、英格兰、卡斯提尔)逐渐形成基于共同语言、历史记忆和地域归属的群体认同。例如:
    • 法兰克人通过《萨利克法典》和“特洛伊后裔”传说强化法兰克族群的独特性;
    • 英格兰通过《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构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共同体叙事。
      这种认同是民族国家“国族意识”的前身

排他性(方言打破拉丁语大一统)​

  • 拉丁语作为天主教会的宗教语言和帝国通用语,长期维系着欧洲的文化统一性。中世纪后期,方言(如法语、英语、德语)的书面化与普及,不仅割裂了文化纽带,更以语言为边界强化族群差异。例如:
    • 但丁用意大利语创作《神曲》,推动托斯卡纳方言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
    • 英格兰通过《威克里夫圣经》(英语译本)挑战拉丁语的宗教垄断。
      语言的地方化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标志

​对选项B的支撑

民族国家的核心要素包括独立主权、领土边界、共同文化认同,而中世纪西欧的三个特质恰好为其奠定基础:

  • 否定性→ 主权独立(摆脱帝国与普世宗教控制);
  • 生成性→ 共同文化认同(地域族群的历史建构);
  • 排他性→ 领土边界(语言与文化差异区分“他者”)。

因此,这三个特质共同说明中世纪西欧已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结构性条件,尽管其完全成熟需等到近代。


​对其他选项的排除

A. 集权程度相对有限
中世纪西欧确实存在封建割据(如领主分权),但题干中的特质未直接涉及权力集中与否,而是聚焦文化认同与政治独立,故偏离主旨。

C. 传统文化逐渐消解
“生成性”体现的是新文化认同的建构,而非传统(如罗马法、基督教)的消解,事实上中世纪仍延续了部分罗马传统。

D. 出现王权与教权并立格局
王权与教权斗争(如叙任权冲突)是中世纪政治特征,但题干未提及两者关系,且“并立”无法涵盖“生成性”“排他性”等文化维度。


​结论

通过否定普世权威、构建地域认同、强化语言边界,中世纪西欧为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提供了文化土壤与政治框架,故答案为B

12.1563 年,英国政府颁布《劳工法令》,对劳资关系进行家长式管控。19 世纪上半叶,政府鼓励劳资双方以自由契约来确定雇佣条件,以协商、谈判方式自行化解冲突,促进了调解与仲裁制的兴起。这一调整源于
A.启蒙思想的影响 B.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
C.劳资关系的改善 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答案:B.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


​解析:​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19世纪上半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高峰期,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转向机器大工业,工厂制度普及。传统的《劳工法令》(1563年)基于农业社会设计,通过政府强制规定工资和劳动条件,已无法适应工业经济对灵活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新的生产方式要求劳资双方通过自由契约快速匹配供需,提高生产效率。

社会结构重组与阶级矛盾加剧

  • 资产阶级崛起:工厂主、企业家成为经济主导力量,要求减少政府干预,主张自由市场原则(如“自由放任”)。
  • 工人阶级形成: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涌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形成集中且规模化的无产阶级群体。劳资矛盾(如工资、工时、安全)日益尖锐,传统的家长式管控无法调和冲突,迫使政府转向协商与仲裁机制,以维持生产秩序。

政策调整的直接动因

  • 经济自由主义的实践:工业资本需要打破封建残余束缚,通过契约自由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减少干预,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 社会稳定的现实需求:工人阶级罢工、抗议频发(如卢德运动),政府需通过制度化谈判(如调解、仲裁)缓解冲突,避免暴力革命风险。

对其他选项的排除

  • A. 启蒙思想的影响:自由契约理念与启蒙思想相关,但政策调整的直接动力是经济基础变迁,而非单纯思想传播。
  • C. 劳资关系的改善:协商机制是应对矛盾的手段,而非矛盾已改善的结果;实际上,劳资冲突在工业化初期更加激烈。
  • D. 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689年《权利法案》后确立,与19世纪劳工政策调整无直接因果关联。

​结论

从《劳工法令》到自由契约的转变,本质是工业革命重塑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的必然结果。新的生产方式和阶级力量要求政策适应市场规律,通过协商机制平衡利益,故选B

13.一战后,对国联发送的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函件,美国均未回复。然而,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
A.国联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答案: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解析:​

选择性参与的逻辑

  • 不回复人道与规则议题:美国对“饥民呼吁、鸦片禁运、盟约修改”等事务保持沉默,因为这些议题需要承担国际责任或约束自身行为​(如禁毒需限制国内制药业,盟约修改或涉及主权让渡),可能损害美国利益。
  • 积极参与利益相关领域:美国代表列席“军备、经济、社会问题”会议,因为这些议题直接关乎国家安全与经济扩张​(如军备控制影响军事优势,经济规则决定贸易霸权),符合美国现实利益需求。

利己主义的本质体现

  • 规避义务,攫取权力:美国拒绝参与需要付出成本的领域(如人道援助、禁毒合作),却通过非正式介入(列席会议)影响国际规则制定,确保自身在关键议题上的话语权,体现了​“权力最大化,责任最小化”​的外交策略。
  • 实用主义外交传统:一战后美国奉行“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混合政策,既避免正式加入国联(防止受约束),又通过非正式渠道维护全球利益,这种“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正是利己主义的典型表现。

对其他选项的排除

  • A.国联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美国作为非成员国却能选择性参与,恰恰说明国联权威性不足,无法强制大国履约。
  •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冲击:美国行为属于体系内部的策略调整,未直接挑战凡尔赛体系框架(如未退出或另立同盟)。
  • C.集体安全机制完善:美国的不合作态度恰恰暴露了集体安全机制的脆弱性(如无法约束大国)。

​结论

美国对国联事务的“选择性介入”,本质是以本国利益为核心,规避国际责任的同时攫取规则制定权,充分体现其外交政策的利己主义特征,故答案为D

下表为苏联(俄)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据此推知苏联(俄)

A.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 B.生产关系调整服务国家战略
C.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 D.农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B.生产关系调整服务国家战略


​解析:​

数据特征与政策背景
表格显示,苏联(俄)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在1918—1937年间成倍甚至数十倍增长,例如:

  • 谷物:从180万吨增至3190万吨(增长约17倍);
  • 制糖用甜菜:从320万吨增至2140万吨(增长约6.7倍);
  • 土豆:从42万吨增至700万吨(增长约16.7倍)。
    这种集中化、强制性的收购增长,与苏联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 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产品支援战争;
  • 1922年:新经济政策初期,允许市场交换,但国家仍通过税收和收购保持控制;
  • 1928年后:斯大林模式确立,推行农业集体化,国家通过计划指令完全垄断农产品收购,服务于工业化战略。

生产关系调整的核心逻辑

  • 农业集体化(1929年起)​:将个体农民土地合并为集体农庄(Колхоз),国家通过行政命令直接控制农业生产和分配,彻底消灭市场自由流通。
  • 国家收购量激增的原因:集体化使国家能够以极低成本(甚至无偿)获取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出口换汇资源,例如:
    • 谷物用于供养城市工人;
    • 棉花、甜菜供应轻工业(纺织、制糖);
    • 农产品出口换取工业设备(如1930年代从欧美进口机床)。

选项B的支撑
​“生产关系调整”​即通过制度变革(集体化)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土地国有化)和分配方式(国家计划收购),其直接目的是服务于国家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备战)​。表格中收购量的爆炸式增长,正是这种调整的量化结果,印证了“农业哺育工业”的战略需求。


​对其他选项的排除

A.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
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1918)→ 新经济政策(1921)→ 斯大林模式(1928),政策发生根本性断裂,表格中收购量的阶梯式增长(如1928—1937年剧增)恰是政策剧变的体现。

C.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
表格数据截止至1937年(斯大林体制巅峰期),此时农业集体化已完成,国家收购体系高效运转,为工业化成功奠定基础。选项C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如农业长期停滞),但数据呈现的是其阶段性成效,与题意不符。

D.农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集体化彻底消灭了农产品自由市场,国家收购属于指令性计划分配,与市场无关。数据增长反映的是计划控制强化,而非市场联系加强。


​结论

国家收购量的激增是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重构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牺牲农业自主性以集中资源实现工业化与国防现代化,故答案为B

15.2012 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应对热带病的路线图,以解决疟疾、血吸虫病等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困境。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被忽视的热带病伦敦宣言》,并每年向世卫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这些做法
A.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
C.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D.旨在促进国际间协调与合作

答案:B.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


​解析:​

全球治理机制互动的具体表现

  • 多主体协同合作: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路线图,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签署《伦敦宣言》并提供资金支持,体现了国际组织间的分工协作——WHO负责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世界银行等机构提供经济资源,形成“技术+资金”的互补模式。
  • 跨界治理机制联动:卫生问题(热带病)与经济发展(贫困)密切相关,世界银行作为经济治理机构参与卫生议题,说明全球治理机制打破传统领域界限,通过跨领域互动解决复杂问题。

排除其他选项的逻辑

  • A.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材料仅涉及特定公共卫生问题的合作,未触及国际权力结构或经济秩序的根本性变革(如不涉及贸易规则、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选项A过度拔高。
  • C.缩小南北经济差距
    热带病防控可能间接改善贫困地区健康水平,但其直接目标是疾病控制,非经济差距本身。且南北差距的缩小需长期结构性改革(如技术转移、贸易公平),单次合作无法实现。
  • D.旨在促进国际协调合作
    “促进协调合作”是手段而非本质特征。材料中的行动不仅是“意图”或“目的”,更已通过机制互动形成制度化合作框架​(如宣言签署、定向捐助),故B更精准。

全球治理机制互动的核心特征

  • 功能互补性:不同机制发挥各自专长(如WHO的专业性、世界银行的资金动员能力)。
  • 规则协同性:《伦敦宣言》作为多边协议,将卫生治理纳入国际发展议程,体现机制间规则对接。
  • 资源整合性:定向捐助资金将卫生治理与经济援助绑定,实现资源整合利用。

​结论

WHO与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协作,展现了全球治理中多元机制通过分工与联动应对跨国挑战的实践模式,而非单纯的国家间合作或单领域行动。这种互动是全球化时代解决复杂问题的典型路径,故答案为B

 阅读全文
内目
收藏

通用的占位符缩略图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在这条长河里遨游,会领略到人类灿烂文明的无限风光。追本溯源,探寻这条长河的源头,会把握人类发展的来龙去脉;观看长河的波澜,你会感叹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豪迈与艰辛;俯瞰长河的蜿蜒曲折,你会感受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没落的沧桑;遥望长河走势,你会为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而欢欣鼓舞。 历史是一个上演过无数威武雄壮话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各类杰出人物淋漓尽致的表演,展现他们的英姿:政治家雄韬伟略,平治天下;思想家真知灼见,彪炳千古;军事家金戈铁马决胜千里;科学家聪明睿智,造福万代;文学家才华横溢,名著遗后;艺术家巧夺天工,明珠璀璨。观看他们的表演,我们无疑会受到沁人心脾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大作
明日君再来
功能开发中
目录
最新公告

关于本小栈

时间:2021-10-30-作者:txb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扫描下载app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