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前3分钟训练---史料研读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 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成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缚礼仪,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段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士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问题:根据材料,如何看待这种制度?
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周初政治局势,巩固疆士,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全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阶段特征
一、原始社会
(一)旧石器时代:
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为代表。社会生产力低下,从事渔猎和采集经济,以群居生活为主,“火”的使用,延长了人类寿命。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
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为代表,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使用打磨石器,陶器大量使用,原始农业出现,饲养家畜。村落的修建,人类生活逐渐趋于稳定。同时,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严重,出现阶级分化。部落战争不断,形成部落联盟,历史发展向国家过渡。
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0年)
1. 经济:
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奴隶制经济繁荣;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以兵器为礼器为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青铜时代”。
2. 政治:
夏王朝建立,确立王位世袭制,“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商代的内外服制,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力。西周推行分封制,等级森严,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加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延续了周王朝的统治时间。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3. 思想文化:
商代卜辞(甲骨文)是成熟的汉字,干支纪日法延用至今,影响深远。民本思想(敬天保民)
知识复习
石器时代: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请简述各文化特征

(2023·浙江高考·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解析】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文化距今约四千多年,与“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不符,故①错误;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通过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墓葬规模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故②正确;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和玉钺等诸多器型,其雕刻纹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故③正确;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表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怎样看待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②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③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
史料的分类
表现形式
①文献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
②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的各种物件 eg: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
③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eg:神话传说、回忆录、对话录、座谈录
史料价值
①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 ②第二手材料:间接资料
原始社会组织
1.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2.母系氏族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
- (1)社会分化: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 (2)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 (3)文明的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时代
(1)三皇五帝:时代较早,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
(2)炎黄联盟: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3)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对舜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4)“万邦”时代: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这一时期,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023·广东湛江一模·1)下表是古代文献对 “万邦 ”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 “万邦 ”时代( )

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据材料 “置万国 ” “执玉帛者万国 ” “诸侯万国 ” “黄帝时万诸侯 ”,结合所学可知 “万邦 ”时代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B项;多元一体体现的是从分散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材料没有涉及 “多元一体 ”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排除A项;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形成于西周时期, “万邦 ”时代尚未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排除C项;家国同构是将国与……对不起,下载后才能查看完整解析。
【上传日期】2023-03-17
【解 析 人】成宜军
【答 案】B
夏
政治:①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王位世袭制 ②中央官制:设有主管行政、军事等机构与职官 地方管理:聚族而居,直接统治夏部,间接统治他部
经济:土地国有制
文化:《夏小正》

商和西周
1.商朝:BC1600—BC1046
①权力继承制度:世袭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②中央决策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设有尹最高的政务官、事务官
③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度
-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 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集权程度不高。
政治特征
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西周分封制目的

x西周分封制瓦解原因
A、时间:西周后期
B、原因:
- 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 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C、表现:楚王问鼎;诸侯争霸
x西周分封制内容、对象、权力义务
⑴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⑵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和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⑶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x西周分封制特点
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
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
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x西周分封制评价
A、积极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 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