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做题技巧
一.选择题:
(一)审题干:
1.审出处:明主旨,定主体;
2.审转折:抓侧重;
3.审标点:注意括号里的内容;破折号、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往往很重要;
4.审时空:最重要
5.反映了什么:选实质、特点,不选现象
(二)审选项:
- 有片面化、绝对化的词语:一定、绝对、都、全部、任何、任何、各个、总是、始终、彻底、消除了、成熟、根本改变(注意:出现这两个词大部分时候也是错的,但不是一定错)、决定(左右)、最
- 有标志性、起始性词语:首次、开始、完成了、结束了
- 带阶段性特征的选项注意验证
- 解读选项或题干中所涉及的历史概念,排除无关选项
注意历史概念:
- 生产力(生产工具,如:一五计划、两次工业革命)与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分配
方式、经营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三大改造);
- 经济布局与经济结构(农、轻、重);
- 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当家作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力高度发达、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 马克思主义:政治上:革命;无产阶级专政
经济上:生产力高度发达、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取消商品货币关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新民主主义:反封建反侵略;无产阶级领导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
- 封建社会: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思想上:儒家思想
- 史实有误的选项:基础史实
- 审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1)现象与本质,一般选本质;
- 根本与直接,一般选根本;
- 主要与次要,一般选主要;
- 选项之间是矛盾关系必有正确选项(判断命题意向的好坏,主要针对什么)
- 没办法的情况下选主干知识或熟悉知识
- 注意性质、本质等选项往往是正确的,因而要注重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阶级分析法等来解题
- 政治目的(主要指统治者的目的)大于其他目的;
- 主张≠结果;
- “主要”和“重要”
- 提倡A≠否定B
- 源于(有时指根本原因);缘于(单纯的说原因)
- 量变和质变,如:中共历史上工作重心的转移;
如:拉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如:日本很难摆脱美国控制
如:汉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肯定A≠否定B
15.以偏概全:仅体现了题干部分内容、放大或缩小了题干要求
16.偷换主体:
17.因果颠倒,尤其是时间上
18.审命题意图是好还是坏,主要针对什么;
19.重农和抑商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与对外的区分) 国际地位≠综合国力
社会地位≠政治地位 民主与法治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区分
权力与义务的区分 区分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 两句话的材料,有些选项只反映了其中的一句话
- 社会改良活动——改革;
根本改造——革命
- 生产积极性≠革命积极性
-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 主观与客观
(四)原因类选择题:
注意区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往往是制度方面、经济方面、内因)
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五)反映体现类选择题:
反映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面、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 所以,既然是“反映”,就不要选“现象”。
(六)目的意图类选择题:
根本目的:强调其“终极性”,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立场、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所处的
社会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主要目的:强调其“重要性”。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目的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
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直接目的:强调其“紧迫性”。是指当事者要达到的目的中最近的、急于马上达到的结果,
也采用“意图是”这样的问法
(七)图表数据类选择题:
“三看”:看出处,确定历史大事件和时间;
看项目,看数据横纵变化
“四注意”: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语言; 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看增减、看快慢、看变化); 注意数据变化的原因
- 解题技巧:
- 判断时间 2.定性法
- 3.理论分析法 4.概念分析法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