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 中古时期的世界
(2022·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11)中古时期英国的庄园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诉讼涉及领主的经济利益和司法权利;庄园法庭罚款的收入约有一半归领主所有,因此有 “司法中有大钱 ”的俗语。这都说明了庄园法庭( )
A.成为国家立法的基础 B.作为统治工具的本质 C.稳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D.促进了君主制的发展
B
题 源】海南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知 识 点】西欧封建社会;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渊源、发展及基本特征
【编 号】266153
【解 析】
从材料中看领主从司法活动中攫取了大量利益,由此可知庄园法庭是维护领主的统治工具,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除了庄园法以外,教会法也是当时法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材料中仅反映了领主从庄园法庭中获利的情况,没有体现庄园法庭成为国家立法基础,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领主从庄园法庭获利的情况,没有体现领主与国王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稳定封建等
(2021·福建高考·12)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 )
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 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A
据材料 “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 ”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故选A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7
(2018·江苏高考·14)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D
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与材料中 “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 ”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 ”表明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故B项错误; “法的先声 ”不等于合乎各国的司法现状,与材料中 “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 ”不符,故C项错误;恩
(2022·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山东卷)·10) 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这次大翻译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
A.文艺复兴在欧洲不断扩展 B.欧洲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C.天主教会势力大幅度衰落 D.东西方交流的渠道开始打通
B
由材料 “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 ”、 “希腊原始文献经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 ”可知12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兴起了大翻译运动,故选B项;
(2022·大教育山东联盟学校高三下学期收心考试·10)774年,查理大帝率军前往罗马,解救罗马教廷免遭伦巴德人的吞并。800年,查理大帝再次出兵意大利帮助莱奥三世教皇清除教廷内部的帮派斗争,摆脱了意大利世俗贵族的控制。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欧洲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增强 B.教权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据上风
C.罗马教廷是维护君权的重要力量 D.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的利益一致
C
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从题干中查理大帝的活动可以看出,查理大帝极力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结合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欧洲王权需要教权的支持,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摆脱教权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排除A项
(2022.6·浙江高考·16)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 “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 ”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C
材料 “西班牙商人……加以排解 ”说明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民法已不太适应新的形势, “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 ”说明万民法应运而生,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故选C项;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将全国土地宣布为 “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 “公民 ”,并授予 “公民 ”一定的土地。这一举措( )
A.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确立了天皇统治地位 D.削弱了幕府割据势力
B
结合《纲要》下册第25页所学: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与题意相合,故选B项; “奴隶主 ”不合史实,应为 “封建地主 ”,排除A项; “确立了天皇统治地位 ”不合史实,孝德天皇已经是日本第36代天皇了,排除C项;
2022·辽宁高考·13)图2为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时期的王室领地示意图。

该图中领地变化体现出法兰西( )
A.民族国家形成 B.封建社会衰落 C.诸侯势力扩大 D.王权不断加强
D
地图中显示的信息是卡佩王朝时期领地的不断扩大信息,图例中特别明确自腓力·奥古斯都之后都是新 “获得 ”的领地。这反映的史实就是:中古中后期,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扩大王室领地,逐步强化王权的趋势。法兰西王室扩张过程建立在打击削弱各地封建主即诸侯势力的基础上,因此C项错误;在10—13世纪,是西欧城市迅速兴起发展的过程,其封建社会处于稳定上升时期,故排除B项;西欧各王国的形成与王权的强化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基础,一般认
(2023·浙江金华高三11月模拟·14)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或是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或是不断调整劳作方式以保障农业发展。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印第安人培养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 B.古希腊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
C.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D.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A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番茄和玉米等,故选A项;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2022·北京市东城区一模·11)英国某史家指出:当国家不断扩大,并开始统治大量人口之后,它们可以被称为帝国。在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帝国,如下图所示,它们都( )
①曾拥有过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疆域 ②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③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体系 ④控制了商路并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根据所学可知,这几个帝国都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疆域,故①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这些帝国均重视经济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故②正确;这几个帝国都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但是只有拜占庭帝国的法律体系较为完
(2023·广东江门高三调研·12)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 C.反映了封建关系的改革 D.会导致英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C
据材料 “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 ” “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 ”,可知亨利二世的改革有利于强化王权,降低国王对贵族的依赖,骑士阶层也逐渐从贵族割据的工具转变为封建地主,二者充分反映了英国封建关系的变革,故选C项;英国民族国家产生于15、16世纪的都铎王朝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亨利二世的改革有利于降低国王对贵族的依赖,打击地方贵族的分裂势力,强化王权
(2022·山东泰安四模·10)11~13世纪,伴随着十字军东征,许多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等,欧洲由此重新发现了大量希腊学术著作,掀起一个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由此可见,古代阿拉伯文化( )
A.民族特色十分明显 B.是希腊文明的源头 C.影响欧洲思想解放 D.贯通了东西方文明
C
本题考查古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因为古代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等, “欧洲由此重新发现了大量希腊学术著作 ” “进而掀起一个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 ”,这一热潮即文艺复兴运动,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故排除A项;古代阿拉伯翻译并
(2022·山东省日照市二模·11) “在古罗马时代,社会陷入动乱,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乞求附近富有的地主保护,即使把自己的农田交给地主。不过命运待他不薄,他仍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过是成了领主的佃农。那些没有土地的穷人就只能靠卖身来生活。 ”材料可用来说明( )
A.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B.欧洲封建社会开始于古罗马时代
C.封建关系下权利和义务的均衡性 D.土地是区分社会等级的唯一标准
A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古罗马进入动荡不安的时代之后,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乞求附近地主的保护,成为 “领主的佃农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由此产生,这就揭示出封建社会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封建社会开始于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虽然述及了农民的权力和义务,但是并没有述及二者之间的 “均衡性 ”特点,排除C项;
(2023·山东潍坊一模·11)12世纪初,法国琅城居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城市自治权。但是,高德理又要重新统治琅城。1112年,琅城居民起义,成立 “公社 ”,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承认琅城自治。由此可知( )
A.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市民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C.法国封君封臣制度逐步瓦解 D.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与教权斗争
B
据材料 “琅城居民……买回城市自治权 ” “居民起义 ”可知,中古时期,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等方式赢得自治权,即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故选B项;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使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且材料内容为琅城居民为争取自治采取的措施,和天主教无关,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瓦解源于其经济基础的变动,且 “路易六世颁发特许状 ”可知,当时封君封臣制度
(2022·北京市顺义区一模·12)大学是西欧中世纪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阅读右面 “大学兴起 ”的示意图,其中“? ”处应填( )
A.专制王权的加强 B.城市的兴起发展 C.市民文学的产生 D.民族国家的统一
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10—11 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世俗教育发展,即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的兴起,故选B项;在中世纪,教权和王权的斗争从未中断,而教育发展和文字的使用对于王权和教权发挥作用有着重大影响,大学的兴起是王权和教权发挥作用的需要,而不是专制王权的加强,排除A项;城市的兴起促
(2023·广东高州一模·11)有学者认为: “非洲和美洲虽然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 ”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古代文明产生的多元性 B.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 C.美洲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D.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同源性
据材料内容可知,虽然美洲和非洲文明不同,但两种不同文明却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历程,说明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故选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中 “但他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 ”的说法,排除A项;美洲文明发展具有独立性,但材料强调美洲文明经历了与非洲文明相
2023·山东青岛一模·10)11 世纪前后,欧洲庄园领主们更倾向于直接经营自营地,且更大程度地使用奴役劳动;在12世纪后期,领主自营地出租成为一时潮流,以雇佣劳动逐渐取代奴役劳动。该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城市自治权扩大 C.封建庄园制度强化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
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领主直接经营自营地扩大,推动了 “领主自营地出租成为一时潮流 ”的出现,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领主自营地的出租,没有涉及城市自治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领主出租自营地,是封建庄园制度的调整,
(2023·山东泰安二模·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民族国家的演进
材料一 中世纪时,罗马帝国的普济主义存在于天主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 了封建贵族的权力,粉碎了领土割据,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所有居民都被忠君思想联结在一起。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称 “朕即国家 ”!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主张 “专制之下无祖国 ”、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自己 ”,(政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仅仅为人民所固有。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法国革命中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灌输民众对国家的热爱,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仪式和象征。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阶段特征,并予以说明。(15分)
【答 案】
(15分)
示例:
中世纪处于不知有国的前民族国家阶段,没有完整主权,没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国家观念淡薄。(2分)西欧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分裂割据和超国家势力天主教会的存在使国家主权被层层分割;教权与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结构和基督教会对西欧人精神生活的深刻控制导致民族和国家意识淡薄。(2分)
中世纪晚期到 15、16 世纪,专制王权国家出现,民族国家具备雏形。(2分)随着 11世纪以来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和市民社会兴起,15、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王联合市民阶层及资产阶级,在同教会和贵族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国家主权观念加强。(2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通过支持王权、提高民族意识来对抗教会神权,强化了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2分)
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向强调公民主权意识、具有独立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演变。(2分)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专制王权逐渐成为阻碍。启蒙运动抨击君主专制、宣传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思想,资产阶级发动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践行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想,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逐步超越了对宗教和国王的忠诚,封建臣民逐渐向国家公民转变。(3分)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