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

文档 史料实证

一、什么是史料实证

 

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含义: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指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史料分类

实证:

实证,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其具体途径-一般是:

1.广集资料(原始档案资料-正史资料一正史以外的史书资料一史书以外的文献资料、实物、口碑等)

2.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史料实证的重要原则

1.论从史出;

2.孤证不立,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证;

3.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微观情境。

二、在试题中如何考查


例1:孔子“镜像”(14分)
材料一《史记》 成书于公元前91年,其中的“孔子世家”有这样一段内容:太史公曰: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材料二海昏侯刘贺 (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 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之孙)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一面青铜衣镜,镜框木质背板绘有孔子图像,并配有题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至于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胃(谓)至圣矣!
(1)分别指出《史记》与“孔子衣镜”的史料类型。(4分)
答:《史记》 属于文献史料(2分) ,孔子衣镜属于实物史料(2分) .
(2)对比分析《史记》与衣镜题记的相关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并加以说明。(10分)
[评分标准]
等级四:多角度(2个或以上)发现问题,充分说明理由; (10-7分)
等级三:发现了问题,理由阐释充分。(6-5分)
等级二:发现了问题,对理由的阐释不充分。(4-3分)
等级一:仅指出问题,但是没有说明理由。(2-0分)
 

 


 三、答题思路和原则

1.区别史料类型、判断史料价值比较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价值;;比较文献史料中的具体类别的价值(判断依据:史料出现的时期、来源等)

2.辨析、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多角度分析;利用多重史料互证;关注史料的来源、形成的背景、作者立场和观点;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例 26】(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34题)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A项的分析:历史解释是一种假说,由于史料、史观、立场和方法等不同,历史解释也呈现多样性。在多样性的历史解释中,有可能只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也有可能有多个正确合理的观点。有时,真理有多面性,真相也有多面性。工业革命作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其起源宪全有可能是多源性的,A不正确。

B项的分析:涉及到经济条件、政治条件、自然条件等,前二者属于必然性因,自然条件属于偶然性因素,B正确。C项的分折:题干材料提到的因素,主要是英国的情况,但这些因素也含有与欧洲其他国家比较的意味,如“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是时间上的比较,“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是政体上的比较,“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是资源上的比较。C不正确。D项的分析:各有其可取之处,“经济条件”的视角更符合唯物史观,D不正确。

【答案】 B

 

 

【例 27】(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26题)

表2

记述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A项的分析:材料反映当时李世民是“秦王”,事件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元年,故A不正确。B项的分析:材料反映李世民是秦王、是西讨元帅,是主帅,刘文静只是将领,B不正确。C项的分析:符合题干材料所有信息,C正确。D项的分析:“太宗有疾”只是题干表中的《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记载,未见表中其他史籍的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不正确。

【答案】 C

【例 28】(2017全国Ⅱ卷高考25题)《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官修史书不一定能保证A、B、D。官修史书与私家修史一样,利弊并存,都受主观意图影响,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都难以绝对保证。官修史书更多体现了“一切唯上”的政治意图。A、B、D不正确,C正确。

【答案】 C

【例 29】(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题)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A、B、C项的分析:回忆录,特别是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这类史料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特别是缺点方面,即常常“不可靠”,回忆录有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这可能有“本人”方面的因素,如事后追忆以前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有错误;回忆录总是经过筛选的,残缺不全的;回忆录不单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掺杂了现在(即写回忆录时)的看法、思想和感情,既有过去的成分,也有现在的成分,不可认为作者回忆的纯粹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回忆录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回忆录既然是个人性质的,主观性就必然存在;一些回忆录有扬己贬人的缺点。这些不足,齐世荣先生在《谈回忆录类私人文件的史料价值》一文有细致的论列。同时也可能有“后人”方面的因素,即本题题干所反映的,赫鲁晓夫于1971年9月11日去世,其回忆录在此后“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自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而为的,“新的内容”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不“真实”的。总之,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第一,都不能绝对保证“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A不正确;第二,不能保证“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B不正确;第三,不能保证“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C不正确。D项的分析:“后人”对逝者回忆录进行“加工”,总是出于某种目的的,肯定会有时代的烙印,回忆录也是一种历史叙述,D正确。

【答案】 D

【例 30】(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A项的分析: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有多种,除了历史叙述外,还有历史图像、考古材料、历史考证等。题干材料中两种记载互相矛盾,历史叙述有真有假,历史事实不一定是通过历史叙述来呈现的,故A不正确。B项的分析:对同一历史事实,记载者由于主观方面或者客观方面的原因,会有不同历史记载,这在历史上还比较常见。本题就是典型的个案——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即位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邓广铭先生说:“关于‘烛影斧声’的案情,在两宋期内即有极为庞杂的记述”。故B正确。C项的分析:C说得太绝对,有些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有些是能够的。本题两个不同记载——“进宫说”“未进宫说”,应有一真,C不正确。D项的分析:D说得太绝对,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只是有可能确认历史事实,这是因为:有些历史叙述有意作伪;有些历史叙述有可能被有意篡改;真实的历史叙述有可能被毁灭,或者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者不为研究者所见。总之因素很多,情况复杂,难以道尽。就本题而言,留下的记载虽多,但宋太宗究竟是采用何种手法把宋太祖置之死地的,仍然是“千古之谜”(邓广铭先生语)。D不正确。

【答案】 B

【例 31】(2017海南19题)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材料中石油生产国“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仅仅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包含自己观点的阐述及结论性的概括,因此属于历史叙述,不是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目的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例 32】(2017海南2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9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太祖“陈桥兵变”

【解析】(1)材料中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是“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表明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而今人研究的结果是“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两者在“陈桥兵变”的性质上有明显区别。

(2)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包括,材料“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此事已经无法隐瞒,同时也是通过官修史书的方式定性兵变;“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宣扬宋太祖忠义;“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6分)

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

根据近年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思维的重点关注,笔者觉得在备考过程中应挑选相对经典的史实,运用相关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进入历史角色。可选择运用提供结论用史料证明和提供史料得出结论(积极引导)两种办法。然后运用史料和想象类的能力,感悟历史人物所面临的困境,解决问题的依据、思路、预判、行为以及事后的反思等。进而对此历史人物的经验进行揣测并验证其是否合理,从中体悟这些经验的价值取向和成败的核心因素。

 阅读全文
内目
收藏

通用的占位符缩略图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在这条长河里遨游,会领略到人类灿烂文明的无限风光。追本溯源,探寻这条长河的源头,会把握人类发展的来龙去脉;观看长河的波澜,你会感叹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豪迈与艰辛;俯瞰长河的蜿蜒曲折,你会感受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没落的沧桑;遥望长河走势,你会为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而欢欣鼓舞。 历史是一个上演过无数威武雄壮话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各类杰出人物淋漓尽致的表演,展现他们的英姿:政治家雄韬伟略,平治天下;思想家真知灼见,彪炳千古;军事家金戈铁马决胜千里;科学家聪明睿智,造福万代;文学家才华横溢,名著遗后;艺术家巧夺天工,明珠璀璨。观看他们的表演,我们无疑会受到沁人心脾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大作
明日君再来
功能开发中
目录
最新公告

关于本小栈

时间:2021-10-30-作者:txb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扫描下载app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