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题答案
1.【答案】C
【详解】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图示信息可知,良渚文明是长江流域的文化特色,甲骨文是中原地区的文化特色,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性,而两者同属于中华文明,又体现出一体性,C项正确;材料所示良渚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无法得出旧石器时代的信息,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两者存在继承关系,排除B项;良渚文明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不是母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反映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C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3.【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汤伐夏和周武王伐纣时,以代天讨伐有罪之人自居,周武王还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反映出先秦时期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逐渐萌发,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遂民意,不是神权统治思想的根深蒂固,排除A项;先秦时期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但材料强调的是天遂民意非等级意识,排除B项;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其深受天人感应影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土地交换现象时有发生,周王已经无力控制这些行为,王室丧失了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奴隶主土地国有制被破坏,C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井田制遭到破坏,但此时期集体劳作形式仍旧存在,并没有迅速瓦解,排除A项;材料与分封宗法制无关,且分封宗法制在战国时期才彻底崩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并非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材料可知,华夏和蛮夷观念界限还比较清晰,而战国楚国等国已经自认是炎黄之后,体现华夏认同增强,增加了文化认同意识,A项正确;当时华夷并不是一体,排除B项;华夏认同与周王室的实力削弱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C项;这一变化只能体现增进认同,但不能说明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和墨子都强调“义”,主要因为当时礼乐崩坏,存在不仁不义、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的现象。因此,强调“义”是为了政治重建,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A项正确;三人皆非法家人物,且材料也不涉及以法治国,排除B项;墨子强调“义”,并非为了宣扬儒家的“为政以德”,排除C项;仁义并举属于儒家的思想,不符合墨子,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通过材料可知,嬴政将六国旧贵族和豪强迁往他处,结合所学可知,这会削弱六国旧地的传统势力,为全面推行郡县制和加强中央集权创造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嬴政迁徙旧贵族和豪强,主要出于加强政治统治需要,材料无法判断出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贵族等级制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主要是封建自然经济,移民政策无法消除封建自然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 贤良文学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贤良文学多为饱读诗书之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据材料“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专卖制度”“朝廷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可知,在贤良文学的反对下,朝廷最终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表明儒家治国理念影响财政运作,故选C项;材料表明朝廷采纳了贤良文学的意见,但不代表“吸纳民众意愿”,排除A项;贤良文学不是工商业者,且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的政治影响力并未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贤良文学影响下汉代专卖制度的变化,“政府干预政策阻滞工商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且“阻滞”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据表1可知,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故选C项;西汉与中亚、西域的交流是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起来是在唐朝中期以后,受北方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排除A项;表1反映的是蔬菜、水果等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出社会风俗的变化,排除B项;表1只反映引进了新作物的引进,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情况,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当“平帝暴卒”之后,王莽以摄政名义来辅佐“2岁的宗室刘婴”,并自称“假皇帝”、“摄皇帝”,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而这正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典型表现,故选A项;就王莽自身而言,他比较擅长“权谋阴险狡诈”,如“选立2岁的宗室刘婴为帝”、“仿周公辅成王故事”,但是这并不是他称“假皇帝”、“摄皇帝”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周公辅成王故事确实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但是题干中王莽“仿周公辅成王故事”仅仅是其借口,其主要目的在于要掌握实权,排除C项;题干所述现象能够反映出西汉政权统治的黑暗和腐朽,但是题干的设问方式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答案】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据题意可知,光武帝刘秀使此时恢复了监察职能,这样有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汉灵帝为了镇压人民反抗,又把此时转变为拥有军政大权的地方官员。说明东汉时期刺史职能的转变是服务于当时的现实需要的,即官吏的设置注重实用性,D项正确;根据刺史职能的变化不能体现当时地方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并没有趋向军事化,排除B项;刺史职能的变化无法体现国家行政结构是否不断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题干内容中“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说明该家庭成员在旁人的监督之下被迫劳作,这与东汉末年地主庄园经济的特点相符合,据此可知,该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故选B项;题干内容中“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说明该画像石反映的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执斧砍制木料”、“推车”、“辋”等信息反映的是手工业,而不是“商业”,排除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画像石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而不是“浪漫主义”,排除D项。
13.【答案】B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魏晋时期二牛耕地图壁画砖描绘了当时使用牛耕技术进行耕作的情况,体现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项正确;壁画砖只能反映甘肃地区的情况,不能断定牛耕生产技术普遍应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农业生产而非人民生活,排除C项;材料涉及农业技术,但看不出巩固了国家统一,且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中央为了选拔人才而采取的措施,由中央派出官吏选拔,而到中后期变为了地方世家大族掌控这一权力,这与最初的意图基本不一致,无论是人才的选拔者还是选拔的人才要求,还有服务于中央和国家的这一初衷,都被异化了,故选A项;题目主旨是九品中正制由前期到中后期的变化,属于选官制度范畴,而不是地方行政机构的范畴,排除B项;本来中央派出的中正官,最终被地方的世家大族取代,这是中央集权削弱的表现,而不是加强,排除C项;题干只是关于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故选A项;受印欧人迁移的影响,希腊人逐渐形成,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故此时是欧洲文化的形成,排除B项;罗马进入帝国时期是公元前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基督教于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1)度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推行均田制。(每点2分,共4分)
(2)“人人关系”的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2分)
(其它类似表述,酌情给分)
关系:
A.“人人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商鞅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部分社会下层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正是在此背景下,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实行变法。(4分)
B.商鞅变法进一步推动了“人人关系”的变化。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人人关系”的变化。(4分)
每点4分,共8分。其中观点的提出1分,史实论述3分;若直接表述“人人关系的变化与商鞅变法起了互相推动的作用”,则得2分,后面的论述,仍然各得3分;考虑到可能学生做不到史论结合,可酌情给分)
【解析】(1)措施:据材料“富者阡陌”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据材料“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初年,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后来隋、唐初期仍行此制。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徒步而为相”“白身而为将”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
“徒步而为相,白身而为将”部分社会下层身体力行、取代将相,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首先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作为下层人士的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取得政治地位,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因其理念迎合秦孝公富国强兵的政治需求而得到重用、推行变法,体现了“人人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商鞅变法的产生,其次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人人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
17.(14分)
【答案】状况:题材一:表现了贵族的奢侈享乐生活与尚武之风,反映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题材二:描绘的是二牛一人犁耕法和商业的繁荣,反映了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题材三:反映了尚学重教的风气.以及儒学的传播和儒家思想受到尊崇。
题材四:宣扬尊崇正统、忠君、守礼、尽责的思想,以巩固君主专制,国家强化对地方的社会治理。(8分)
成因:西汉时期国家统-,政治稳定,中央政府强大,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高。(2分)
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重视对农业技术的改进。(2分)汉代实现了思想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学教育体系,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2分)
18、(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曹操讨代刘备,刘备与孙权联合,双方在赤壁交战。曹军大败。(4分)
(2)不同:材料一认为刘备声望高,赢得孙权的仰慕,促进了孙刘联合。材料二认为刘备兵力少,持观望态度,作用甚微。材料三认为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求救于孙权,孙刘联合大败曹军。(6分)
原则:鉴别史料价值和考证史料真伪;采用多重不同类型史料相互印证,孤证不立;辨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立场。(4分,答出两点即可)
19.材料一认为在欧洲进入非洲之前,非洲没有自己的历史,欧洲殖民促进了非洲的发展。(2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非洲在历史上对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非洲大陆早期为人类发展贡献了各种文明,非洲历史具有连续性。到了近代,欧洲在非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中断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二战后非洲从殖民主义统治下独立出来,并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促使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8分)
材料一的观点对非洲历史的认识带有强烈偏见,否认非洲历史和文明,宣扬西方中心论(欧洲文明优越论),意图为西方的殖民主义辩护。(2分)
【解析】据材料一“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非洲历史是在与欧洲人交往后才出现”“殖民主义为非洲带来的利大于弊”可知材料一认为在欧洲进入非洲之前,非洲没有自己的历史,欧洲殖民促进了非洲的发展。结合所学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史实可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非洲在历史上对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材料二“古代非洲文明示意图”并结合非洲早期文明的史实可知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非洲大陆早期为人类发展贡献了各种文明,非洲历史具有连续性。据材料二“黑奴”并结合所学殖民扩张的史实可知到了近代,欧洲在非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中断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据材料二“独立数量”“不结盟运动”并结合不结盟运动的史实可知二战后非洲从殖民主义统治下独立出来,并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促使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因此从总体看,材料一的观点对非洲历史的认识带有强烈偏见,否认非洲历史和文明,宣扬西方中心论(欧洲文明优越论),意图为西方的殖民主义辩护。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