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试题
1.良渚墓葬中,体现孔武之力的 “斧钺 ”往往是最重要的随葬器物。反山12号墓中雕刻着神徽的玉钺,更是被学者普遍诠释为军权与神权结合的象征。部分墓葬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人殉现象。以上材料说明良渚文化( )
A.军事实力强大 B.社会等级差异显著 C.神权色彩浓厚 D.具有早期国家特征
2.从对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对商王世系的研究,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考古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和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址还有很多。这说明,考古发现( )
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B.反映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C.凸显了文明的地域性特征 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3.早期中国纪时,殷商以纪日为主,周代普遍纪月日,西周中期确立王年、月、日记载体例。春秋时期,诸侯撰写国史采用本国王位纪年。上述变化说明( )
A.旧的政治秩序已不复存在 B.政治寓意在纪年中得到体现 C.史书编写风格进一步显现 D.农业发展推动纪时体系调整
4.春秋中期以后,各国间的战争逐渐由 “以礼为固 ”向 “兵以诈立 ”过渡,即由重 “偏战 ”(各占一面相对)的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演变为 “出奇设伏、兵不厌诈 ”;由 “点到即止 ”向 “夺地灭国 ”过渡。这( )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弱化 B.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现实需要
C.表明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 D.反映出传统宗法体系开始解体
5.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卿大夫家族发展成三支很有势力的宗族,被称为 “三桓 ”。三桓将鲁国军队原有的上、下二军扩充成上、中、下三军,三桓各掌握一军,这说明( )
A.鲁国的实权被卿大夫家族所掌控 B.王室衰微导致诸侯国力量的膨胀
C.争霸战争促使鲁国增强军事力量 D.内乱导致鲁国逐渐走向分裂衰亡
6.古人认为雀能在天空中飞翔,所以最接近天神,为了能与天神相通就以雀为形铸爵进行祭祀,此后持不同材质的爵在祭祀中的敬酒顺序和站立位置等规矩,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爵位的身份等序观念,进而发展成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 )
A.原始宗教祭祀的形成 B.早期政治制度的演进 C.君权神授思想的发展 D.礼乐制度的广泛运用
7.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据此可知,贾谊认为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理论选择失误 B.废分封而推行郡县 C.制度创新有待完善 D.统治阶级施行暴政
8.宋人李纲认为 “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 ”。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引发战乱和纷争 B.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郡县制比分封制更优越 D.制度选择需要因时制宜
9.汉武帝宠幸中朝官,并从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大臣,如卫青、霍去病、桑弘羊、主父偃等,这些人有的在经济上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有的代替皇帝巡行各地。由此可见,中外朝制度( )
A.实现了君权与相权间的平衡 B.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C.从辅佐皇权演变为反噬力量 D.优化了中枢权力结构
10.学者指出,汉代文景之治,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文景之治( )
A.废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使地主和商人相互勾结 C.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 D.具有封建统治的局限性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