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试题
1.宋初 “儒将 ”泛指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与 “恂恂若儒生 ”的武将。北宋中后期 “儒将 ”含义强调科举出身和文资身份,渐为文士所专有。南宋时期 “儒将 ”的标准悄然放宽, “崇诗悦礼 ”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宋代 “儒将 ”含义的演变折射出( )
A.政治形势的变迁 B.崇文抑武的贯彻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强化
2.学界普遍认为,阳明心学的 “良知 ”出于《孟子》。孟子将良知定义为人所具有的 “不虑而知 ”的先验性道德直觉。在王阳明看来,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 ”。由此可知,心学体系之 “良知 ”( )
A.回归到先秦儒学传统 B.具有世界本体意义
C.摒除了儒学的伦理性 D.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3.1027年,宋仁宗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等地,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1052年又颁专法规定: “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 ”,对施、黔州诸县逃移的客户,地方官应限时追回原籍, “令著旧业 ”。上述情形,折射出北宋仁宗时期(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中央集权已遭到破坏
C.租佃关系趋于解体 D.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下图是元代海运路线图。下列关于该路线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元代全国商业运输活跃 B.证明元代海外贸易发达
C.该路线为元代的 “瓷路 ” D.元代南北方的海运发达
5.北宋初年,宋太祖诏令两浙、福建等地政府推广种植原产自淮北等地的粟、麦等作物;江北诸州则在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加种粳稻,实现了稻麦一年两熟。这表明当时( )
A.政府着重缓解民生问题 B.南北经济格局逐渐平衡
C.农业管理注重休养生息 D.南北方农作物交流频繁
6.北宋大儒张载提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 “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 ”。两者的共同点是( )
A.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为君主服务 B.蔑视权威和教条,坚持民主与自由
C.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 D.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
7.南宋后期名臣魏了翁,曾给皇帝上呈过一份奏章,列举 “本朝 ”形成的多层多途的信息通进方式。魏了翁说到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有向皇帝、向朝廷递进信息的特定渠道,他概括说 “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 ”。这则史料可用来说明宋朝( )
A.社会监督完善有效 B.集权制度把控严密
C.文人理政细致高效 D.政治氛围较为宽松
8.在宋代榷场贸易中,茶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在金国,茶叶已经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 B.生产发展推动习俗变更
C.政权并立带动文化传播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9.1280年,元朝政府规定,对贩卖土货的商人改收单份税,鼓励国内贸易商出洋贸易。1293年,中书省又制定了 “二十三条则法 ”,整顿市舶贸易,严防走私。这反映( )
A.政府谋求对外贸易的巨大利润 B.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C.海外贸易的走私现象异常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逐渐放弃
各朝史书对边疆民族的记述,《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南蛮传、西戎传、东夷传、北狄传等境内民族传,《元史》中《外夷传》,但所记只是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与元朝有贡属关系的诸国,不再为境内各民族立传。这一变化说明元朝( )
A.朝贡范围的拓展 B.华夷思想的淡化
C.行省制度的推行 D.对边疆控制加强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