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班第一课答案
第一课
双向细目考点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2022·长春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发现,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作者旨在说明( )
A.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
B.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
C.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
D.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D
【解析】由“农业的发现,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农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是由于之前人们对植物生长的机理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作者想说明的是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选D项;由“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可知,农业革命之前人们已经较广泛地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但并不是人类普遍认识,且这不是作者想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排除A项;作者想要说明的是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对地球是圆的认识并未得到证实,这也不是题目主旨,排除B项;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这一说法是用来对比说明农业的出现是必然的这一题目主旨,所以C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内容,排除C项。
2、(2022·湖南联考)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料 史论
A 新石器遗址中发现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 人工育蚕和棉纺织技术出现
B 在《周礼》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相当重要
C 《后汉书》记载:“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灌溉
D 古罗马的《自然史》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
【答案】B
【解析】“妇功”是古代妇女的“四德”之一,一般是指纺织、刺绣、缝纫等事,说明在西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之前的1000余年里,棉纺织生产仅局限于边疆地区,到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才迅速向内地传播,说明在新时期遗址中所发现的陶纺轮、骨梭等与棉纺织技术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所发明,其主要功用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而不是用于“灌溉”,排除C项;古罗马《自然史》中的相关记述仅能够说明中国的丝织品远销欧洲,并没有述及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运到欧洲的,排除D项。
3、(2022·福建联考)据现有考古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8000年前后,出现栽培稻和定居村落;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水坝和宫殿等遗址也被发现。这说明( )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农业进步 B.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
C.长江流域成为当时经济中心 D.农业革命推动文明发展
【答案】D
【解析】从“出现栽培稻”到“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可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进步,从出现“定居村落”到发现“水坝和宫殿等遗址”,可知文明也随之有了较大进步,结合所学知识(经济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可知,题干所述史实说明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经济发展对文明的促进作用,其着重点在于经济的作用,并且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宫殿等遗址”,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早期国家”,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确实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但是这仅是题干内容的一部分,并且题干内容的着重点在于“经济的作用”,而不是相关史实,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长江下游地区”,并没有将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C项。
4、(2022·浙江联考)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气候因素导致农业出现 B.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C.人口增多推动房屋变迁 D.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单层的泥砖房”可知,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定居聚落发展成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即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故选B项;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植物,原始农业出现,气候因素是次要的,排除A项;农业出现推动房屋变迁,而不是人口增多,排除C项;单凭材料一则信息,无法判断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排除D项。
5、(2022·广东调研)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可知,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和畜牧业劳动中观察天象、总结出季节变化规律,形成了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天文历法知识,例如二十四节气、年、月、日等时间长度概念,故选D项;早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般指逐渐开始定居生活、饮食方式的变化等,而材料强调的是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历法观念,故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食物供应,但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B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食品供应,有利于人口的增长,但是与材料所述观点不符,排除C项。
6、(2022·滨州期末)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从而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这表明( )
A.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着农业发展水平 B.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农业生产推动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 D.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普遍提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即农业生产推动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故选C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从而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并未强调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B项;“普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双向细目考点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7、(2022·北京期末)西周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宗法观念淡化 B.铁犁牛耕普及 C.重视农业生产 D.倡导重农抑商
【答案】C
【解析】西周统治者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祈求五谷丰登,说明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选C项;宗法观念是随着宗法制度的萌芽、发展和确立而产生的观念,也可称为宗法意识,如忠孝观念、男尊女卑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汉代,铁犁牛耕普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不涉及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8、(2022·湖南联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论语》);“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墨子《墨子》);“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商鞅《商君书》)。由此可知( )
A.精耕细作推动粮食丰收 B.民本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C.诸子十分重视粮食安全 D.富国强兵思想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诸子都重视粮食对维护统治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性,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精耕细作,A 项错;材料体现的是重视粮食安全,无法得出 B 民本思想成为时代主流;材料中墨子、商鞅未涉及强兵,D 项排除。
9、(2022·福建期末)《山海经》称黄河为“河水”,西汉时有人则称之为“浊河”或“黄河”,至唐宋,“黄河”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这反映了( )
A.汉唐人口分布格局的南迁趋势 B.唐宋时期政治中心东移的态势
C.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渐变过程 D.中华文明摇篮民众认知的趋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时有人则称之为‘浊河’或‘黄河’”“至唐宋,‘黄河’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可知伴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直接影响到了黄河水质的清浊,故选C项;中国古代北民南迁的趋势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并不存在大规模北民南迁的现象,排除A项;唐宋时期政治中心东移从长安到开封,始终依然在黄河流域,地域上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排除B项;“黄河”一次的广泛使用反映的是民众对中华文明摇篮认知的认同而不是趋同,排除D项。
10、(2020·全国Ⅰ卷)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
【解析】材料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
11、(2021·山东高考)图1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长江下游地区,还有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但是主要分布在黄淮流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有南移的迹象,而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是在北方,而且西北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
12、(2022·苏州期末)明代嘉靖年间,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逐渐成熟起来。乡尺在塘基上种桑,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
A.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B.活跃了江南的商品经济
C.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 D.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
【答案】B
【解析】桑、蚕丝、鱼等与商品经济紧密相关,“桑基鱼塘”模式有利于活跃市场,促进太湖等地区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鱼类一直是江南地区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丰富”相悖,排除A项;“改变”用词绝对且不合题意,排除C项;“桑基鱼塘”是混合经营,非规模经营,排除D项。
13、(2022·吕梁期末)《汉谟拉比法典》中多次出现耕犁、耕牛等词汇。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反映出( )
A.阿拉伯帝国以畜牧业为生 B.古巴比伦农业较为发达
C.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兴盛 D.古代埃及农业体系形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耕作、畜牧管理、果园管理等做了规定,反映了古巴比伦农业较为发达,故选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而阿拉伯帝国建立于632—1258年,排除A项;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5—15世纪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与“《汉谟拉比法典》”不符,排除C项;古代埃及位于东北非,而《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属于西亚,排除D项。
14、(2022·威海期末)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 )
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
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 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
【答案】B
【解析】希腊贫瘠的土地及少水的状况,不适于谷物的生长,却适于葡萄和橄榄的栽培,使其食物生产主要以葡萄酒和橄榄油为主,即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故选B项;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表现在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基础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古希腊城邦中,公民拥有土地,排除C项;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遍及”说法错误,排除D项。
双向细目考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15、(2022·浙江联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A.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B.铁犁牛耕的应用得到普及
C.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出现 D.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即文明产生了,故选A项;铁器牛耕是生产力的进步,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不是生产关系变化,排除C项;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只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内容之一,并不是主要表现,排除D项。
16、(2022·厦门期末)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存,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房基40多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个、陶窑6座、墓葬200多座、生产生活用品1万多件,以及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这表明,当时( )
A.干栏式民居有所发展 B.父权制家庭地位上升
C.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 D.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半坡遗址遗存中,已经出现了“房基40多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个、陶窑6座、墓葬200多座、生产生活用品1万多件”的现象,说明此时期人们已经采用定居的生活模式,“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表明此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据此可知,在该时期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故选C项;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而半坡遗址是半地穴式房屋,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仰韶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并且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男女之间的地位区别,排除B项;国家形成的标志有以下两点:阶级的出现和公共权力的设立,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涉及该两点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于夏商周时期,排除D项。
17、(2018·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0分)
【答案】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解析】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材料“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得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材料“《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由材料“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政府推动。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得出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由材料“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得出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材料“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由材料“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大豆为备荒物资。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