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班第二课答案

文档 3班第二课答案

双向细目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
1、(2022·湖北联考)下表是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14世纪 欧洲 食物以小麦、大麦和棵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6世纪 欧洲、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A.生产技术进步  B.对外大量移民   C.新航路的开辟  D.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C
【解析】据上表,可知16世纪后欧亚大陆食物结构中出现了美洲的特产,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换,故选C项;18世纪生产技术才明显进步,排除A项;对外大量移民促进欧洲食物外流,但材料强调的是欧亚发生的食物变化,排除B项;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但亚洲仍然是以资本主义为主,排除D项。
2、(2022·宁波期末)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逐渐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  )
A.提高了欧洲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B.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饮食习惯
C.延缓了殖民扩张过程,推动文明发展 D.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庄稼歉收
【答案】B
【解析】由于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才使得爱尔兰人后来在面临外来侵略时能够利用马铃薯度过荒年,且马铃薯最终成为其主食,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改变了爱尔兰这一区域的食物结构,影响了饮食习惯,故选B项;题干信息体现的是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并成为其主食,而不是说马铃薯促进了人口增长,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马铃薯在爱尔兰人面临外来侵略时起到了度过荒年的作用,并不是说马铃薯可以延缓殖民扩张的过程,排除C项;题干中庄稼歉收的原因是英国人的入侵,而不是马铃薯种植,排除D项。
3、(2022·黄冈期末)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等,与题干“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等相合,故选A项;集约化可理解为“集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单位效益的方式,题干未提及集约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居民在水稻传入前后饮食结构的变化等信息,排除C项;“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是工业革命,排除D项。
4、(2022·临沂期末)据表可知,大豆种植在美洲逐步推广。这主要是因为(  )
1765年 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末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1931年 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 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A.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B.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强
C.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D.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看,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和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表明大豆的推广种植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故选D项;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而材料中给出的时间一直到1954年,而且由于科技的发展,大豆的用途增加,这才是推动大豆种植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豆用途的改变,没有体现大豆品种适应性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由于科技发展,大豆用途发生变化,推动了大豆种植,没有体现人口增长对大豆种植的影响,排除C项。
5、(2022·江苏联考)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这种状况(  )
A.降低了工业革命的人力成本         B.促进了全球商品贸易网的形成
C.推动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         D.得益于大航海带来的物种交换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亚欧大陆人口从1500年之后增长迅速,新航路开辟后带动了物种交换,高产作物的种植使得人口的增长速率急速增加,故选D项;工业革命从1765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自新航路开辟后逐渐形成,但材料仅涉及到人口的增长,没有明确人口的迁徙、全球贸易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具体关联,故“促进了全球商品贸易网的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逐渐出现国际间的劳动分工,但材料仅涉及到人口的增长,没有明确国际间具体的国际劳动分工的表现,故“推动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6、(2022·湖州期末)航海家库克在他的日记中曾提到:“对于这些可怜的人来说,如果他们不曾知道我们在生活变得舒适的膳宿和艺术方面具有优越性,情况可能会好的多……要回到他们较不完美的古老发明创造中去可能已为时已晚,这些发明创造他们已看不起,并已停止使用,因为我们的已经被引进。”作者意在说明(  )
A.殖民侵略冲击了殖民地原有的社会环境
B.殖民者对自身的文化技术优势充满信心
C.殖民地人民认为必须抛弃本国传统文明
D.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应以平等互利为前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要回到他们较不完美的古老发明创造中去可能已为时已晚”可知,殖民扩张侵略给殖民地带来了西方先进膳宿和艺术,冲击了殖民地原有的社会环境,故选A项;文化技术优势与“舒适的膳宿和艺术方面具有优越性”不符,且材料强调殖民侵略冲击了殖民地原有的社会环境,排除B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不是所有的殖民地人民都抛弃本国传统文明,排除C项;殖民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排除D项。
7、(2022·定州期末)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做过分析: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朱至元明时由“番舶”引人;凡是名称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见,中国古近代对域外作物的引种(  )
A.呈单向交流模式                   B.带有较强的歧视性
C.以美洲作物为主                   D.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朱至元明时由‘番舶’引人;凡是名称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可知不同时期引物不同的物种,名称前冠也是不一样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故选D项;中国古代在对外交流中本土的物种也传播到了其他地区,是双向交流模式,排除A项;“胡”“海”“番”“洋”等词,体现了中国人对外来物种的好奇性,看不出歧视性,排除B项;明清时期传入的玉米、番薯等才是来自美洲,之前的有的来自西域等地,排除C项。
8、(2022·泰安期末)中餐菜系众多,各有特色。如川菜重麻辣,代表作品有辣子鸡丁、水煮鱼等;湘菜重香辣,代表作品有剁椒鱼头、辣椒炒肉等。据此判断,川菜、湘菜上述特色的形成应不早于(  )
A.南宋          B.元代           C.明末          D.民国
【答案】C
【解析】辣椒是16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入中国的,故应为明代后期,故选C项;南宋时期川菜的辣主要来源于花椒、芥辣、茱萸等,排除A项;元朝时期辣主要来源于花椒、芥辣、茱萸等,排除B项;民国时期辣椒已经传入中国,排除D项。
9、(2022·台州期末)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是三位一体的整体”。下列表述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稻麦复种制 五大名窑 长途贩运     B.龙首渠 工商食官 支钉
C.苏湖熟天下足 手工工场 十三行     D.玉米甘薯 机户出资 庄票
【答案】D
【解析】玉米甘薯是明清时期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是农业领域的新变化,机户出资是明代后期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庄票是清朝商业金融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故选D项;稻麦复种制最早出现于宋代,五大名窑是宋代五大典型的瓷窑,排除A项;龙首渠是汉代水渠,工商食官是商周时期的政策,支钉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排除B项;“苏湖熟,天下足 ”这一谚语出现于南宋,排除C项。
10、(2022·宁波期末)清代乾嘉时期《鄞县志》记载:“御麦(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但据光绪时期《奉化县志》记载:“《鄞志》作六谷……其说无据,盖陆乃陆地之陆(注:宁波方言中“六”和“陆”读音相同),此种多产于山,故名陆谷。”对这一争议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需要实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结束争议   B.方言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对玉米这一新作物的认识逐渐丰富   D.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对比乾嘉时期《鄞县志》与光绪时期《奉化县志》在玉米称呼上的记载差异,使人们丰富了对玉米的认识,故选C项;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而且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但无法辨明玉米在鄞县的准确称呼,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不同的方言圈间的交流障碍,排除B项;“玉米传播路线不同导致称呼各异”存在逻辑错误,排除D项。
11、(2022·运城期末)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高产作物的传入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自然环境的变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地区的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而这两种作物抗干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种植方法简单,能够在砂砾丘陵、山头地角等瘠薄土壤种植,并且产量也较高,这样随着种植区域的不断扩大,移民现象出现,“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故选A项;题干所述现象主要涉及种植区域的扩大,而不是“区域分工的出现”,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政府并没有进行人口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自然环境能够影响移民,但是这不是明清时期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双向细目考点二   物种交流的影响
12、(2022·永州期末)“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C.物种交流丰富了亚欧社会生活       D.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说明不同物种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养活世界上更多的人口,而且还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这与题干时间(新航路开辟之后)不一致,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了“豆类”、“番茄和辣椒”、“花生”等物种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但是不能据此扩大为所有物种都“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排除B项;题干所述内容仅是体现新航路开辟之后,不同物种实现了交流,并没有述及“商品输出”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3、(2022·河北联考)有研究表明,17世纪出现了全球气候变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革命狂潮、国家崩溃的“总危机”,而美洲作物的传播以及引起的“农业革命”则是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说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C.推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             D.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7世纪全球变冷影响农业产量,美洲高产作物的外传恰好缓解了农业上的危机,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故选D项;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与“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无关,排除A项;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与“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无关,排除B项;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4、(2022·长春联考)《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一书中说到:“甘蔗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说明甘蔗生产(  )
A.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产物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D.是资本输出时期的表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甘蔗生产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联系起来,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故选A项;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甘蔗生产……国际性作物”不符,排除B项;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排除C项;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5、(2022·湖北联考)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19世纪作为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因其繁殖力强而侵占草地、损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过敏性疾病,后被列为全球性入侵物种。据此(  )
A.人类应该消灭紫茎泽兰等物种       B.外来物种引进适应了生态环境
C.物种传播是西方对外侵略手段       D.引进物种应该了解其生物特征
【答案】D
【解析】“19世纪作为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种,因其繁殖力强而侵占草地、损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过敏性疾病,后被列为全球性入侵物种”说明对引进特种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故选D项;“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说明在当地它有生存的条件,而不是泛滥,排除A项;“因其繁殖力强而侵占草地、损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过敏性疾病”可见外来物种破坏了生态环境,排除B项;“因其繁殖力强而侵占草地、损耗土壤肥力和易引起过敏性疾病,后被列为全球性入侵物种”可见西方自身也深受其害,而不是侵略其它国家的手段,排除C项。
16、(2022·广东联考)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地人“不产米,仰食四方”,民间海外贸易昌盛,白银大量流入。这说明(  )
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                 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
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                 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结构,且海外贸易兴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全球化对中国影响深远,故选A项;“开始”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对中国的影响,并未强调经济的区域分工,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强化重农抑商观念,排除D项。
17、(2022·丹东期末)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因此政府禁止种植玉米,这些做法说明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关注这一现象,故选C项;“开始”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玉米种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是世界经济联系增强,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政府出台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并不能得出官员有效遏制玉米种植危害的结论,排除D项。
18、(2019·江苏高考)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1)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2)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阅读全文
内目
收藏

通用的占位符缩略图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在这条长河里遨游,会领略到人类灿烂文明的无限风光。追本溯源,探寻这条长河的源头,会把握人类发展的来龙去脉;观看长河的波澜,你会感叹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豪迈与艰辛;俯瞰长河的蜿蜒曲折,你会感受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没落的沧桑;遥望长河走势,你会为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而欢欣鼓舞。 历史是一个上演过无数威武雄壮话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各类杰出人物淋漓尽致的表演,展现他们的英姿:政治家雄韬伟略,平治天下;思想家真知灼见,彪炳千古;军事家金戈铁马决胜千里;科学家聪明睿智,造福万代;文学家才华横溢,名著遗后;艺术家巧夺天工,明珠璀璨。观看他们的表演,我们无疑会受到沁人心脾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大作
明日君再来
功能开发中
目录
最新公告

关于本小栈

时间:2021-10-30-作者:txb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扫描下载app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