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

文档 1933年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

摘 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重点内容;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帮助贫困人口走出贫困;按照时代的要求,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上几个方面都表达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乡村建设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进行的合作社运动,梁漱溟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志在改造中国,1928年梁漱溟在河南进行过短期的村治实验,1931年他又到山东的邹平,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后来实验区逐步扩大到全省十几个县,此次以合作经济为中心的乡村建设运动取得了很大成果,并形成了他独特的乡村建设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梁漱溟的乡村经济建设思想以及他的乡村经济建设措施在今天乡村经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经济建设;启示

一、梁漱溟乡村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梁漱溟简介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梁漱溟生于北京,先祖为元世祖五子忽哥赤,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在1928年,曾经访问南京陶行知所办晓庄师范学校。梁漱溟在七月份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在广州期间,代李济深任广东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提出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案及试办计划大纲。在同年九月份发表《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并为广东地方警卫队编练委员会讲演乡治问题。在1929年,曾经到北大考察江苏、河北、山西等处的村政实验。在秋季时节曾经赴河南辉县参与筹办村治学院。十一月份发表了《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在1930年,梁漱溟先生开始在河南村治学院任教务长。在六月份主编《村治》,于该刊发表《主编本刊之自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等文。十一月发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在1931年,梁漱溟先生赴山东邹平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六月份该院成立,梁漱溟先生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在1933年,教育部召开民众教育家会议,推选先生等五人起草民众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的草案,先生负责执笔,写成《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同时,被教育部聘为民众教育委员会委员。十月份接任山东乡村建設研究院院长。在1937年《乡村建设理论》出版。同年八月份作为国防参议员出席参议会。

(二)梁漱溟乡村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农业生产落后。中国农业生产主要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靠的基本上都是人工,机械化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作物产量低,农村里各种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等都相对落后,农民常常食不果腹,生活贫困没有保障,再加上水灾、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土匪猖狂,军阀战争,农民更是土匪和官兵欺压侵略的对象,农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中国的经济相对落后,二十世纪末的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了直接性的严重后果:农产品滞销、农村金融枯竭、土地抛荒严重等。伴随着经济落后的是文盲充斥、科学落后、卫生不良、陋习盛行、公德不修等不良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急需要拯救发展。梁漱溟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志在改造中国,他于1928年在河南进行过短期的村治实验,后在1931年,赴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

二、梁漱溟乡村经济建设的主要思想

(一)理论内容

1.要有一总脑筋

梁漱溟在他的乡村建设中的经济建设中指出,单纯的解决经济问题进行经济建设是没有效率的,是不可以的,因为当时的经济问题已经不单是经济问题,政治和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社会已经崩溃到最后,不能分门别类的对待各个方面,不能单纯的首先进行经济建设,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其他方面的缺陷会阻碍经济建设,实施起来难度特别大。在这部分中提到“各专家们倒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经济学者解决不了中国的经济问题,政治学者解决不了中国的政治问题,教育学者更解决不了中国的教育问题);惟一超出这些分别,而当他是一个囫囵整个问题从历史的转变可测其前途才可以”。所以要各个方面的问题一起解决,才能产生联合的效应,把政治、教育和基础设施等问题和经济问题一起解决,才能真正有效的解决经济问题。

2.科技、金融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梁漱溟先生在乡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不仅要统盘的看中国的经济建设,还提出了在这基础之上,把握积极推动农业进步的三个要点,也就是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矛盾,他提出的这三个要点分别是流通金融、引入科学技术和促进科学组织,这恰恰农村经济当中所缺少的关键优势,也是在积极推动农业进步的重大阻碍,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好,自然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的发展。

3.知识分子带动乡村发展

梁漱溟在先生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对于乡村建设的作用,他认为知识分子在农村对农民的教育和指导对于乡村建设非常重要,他还曾指出“士人不事生产,却于社会有绝大功用;便是他代表理性,主张教化,维持秩序;夫然后,若农、若工、若商始得安其居,乐其业”这里边的“士”人就是知识分子的意思。梁漱溟先生非常重视教育,他主张在乡村兴办学校,在乡村中的学校作用重大,乡农学校可以用来孕育合作社并且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他认为合作社的建立就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组织形式的改造和补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必须对农民进行合作思想的教育,增加农民的合作意识,只有广大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敢于合作了,善于合作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组织起。

4.政府政策推动

乡村建设单靠政府推动成本高,效率低;但是农民又缺乏合作认知,不得不依靠政府。因此要一面系于政府政策,一面系于社会运动。同时,政府的推动不是政权的直接干预,而是间接进行调节操控,起到一种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实践情况

梁先生不但有救国之志,更将之付诸实践。1931筹办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6月划邹平县为实验区。9月,成立邹平县第一个合作社,到1936年的共成立合作社307个,社员有8828人,合作社有美棉运销合作社,蚕业产销合作社,林业生产合作社,信用庄仓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购买合作社六类。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棉农的收入,促进了邹平农村经济济的发展。此外,林业合作社绿化邹平境内100多座荒山秃岭、扩大林场植树面积;信用合作社对于缓解农民资金困难、打击农村高利贷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梁漱溟乡村经济建设对现代乡村建设的启示

(一)现代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在乡村普遍存在着收入增加困难的问题。

由于农作物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有的农作物甚至有半年的成长期,再加上农作物价格普遍偏低,所以农民的收入一直偏低,甚至遇上有破坏性的自然天气,农民的收入还会呈现负数,农民没有五险一金,有的只是国家的一些财政补贴,但这些远远不能够弥补农民的低收入,部分交通方便的地区,农民可以自己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但是还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农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种地,每家每户一年带头守着自己的那块地,生活没有保障。

2. 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差距大。

在城市里的夜晚灯火通明,而在部分农村尤其是一些在山上的村庄,在这样的村庄里通电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能够有网络,这样的农村被迫陷入了封闭的状态,也导致了发展的缓慢。没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们只能走着狭窄的小山路,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这也是一些村庄发展缓慢,与时代脱轨的原因。

3. 乡村教育资源匮乏,人才稀缺。

由于乡村条件比较艰苦,家在乡村并且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都喜欢留在城市,那里工作机会多和待遇条件好等一些因素,导致了城市吸引了人才留在那里,成为了人才聚集地,相对应的也导致了乡村人才的流失,不仅如此,由于乡村的工作机会少,很多青壮年都会去城市打工,留下了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与此同时,乡村的教育也面临着教师资源匮乏,老人教育意识浅薄等,乡村里的小孩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

(二)梁漱溟乡村经济建设对现代乡村建设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普遍不充分则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集中体现。

一、要有一总脑筋

在农村农民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种植农作物,往往遇到收获时节忙不过来,并且由于其比较分散,所以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并且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作物种植都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方法,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力量较小,不能在农作物种植的方法技术上投资创新,也不能将农作物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一条产业链,这也是农民收入低的很大一個原因。梁漱溟在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的乡村经济建设部分提到过乡村经济建设要有一总脑筋,联系政治等其他方面,一起推动乡村经济建设。那么当今的乡村建设也可以借鉴这一观点,首先联系政治,重视乡村的政治建设,引进负责任有想法的基层干部人才,对农村经济建设进行规划,申请上级通过后,带领农民一起进行农村经济建设,一个负责人有才能的领导者对于领导农民进行改革建设时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农民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不仅仅止于此,还可以将农作物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联合,将自己的农作物加工成其他商品卖出去,会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部分交通等基础设施不便的乡村,可以利用自身的自然地理优势进行乡村旅游开发项目,这几符合绿色发展又能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注重教育

当前,乡村存在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这也是致使乡村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经济的原因之一,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原因是人才的流失,这种原因是由于农村自身的特点导致的,政府可以对乡村在这一方面进行适当扶持,对在乡村进行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补贴,对在乡村工作的青年基层干部进行补贴,以及在乡村有过突出贡献和业绩的青年基层干部进行补贴,形成政策引进青年基层干部到青年基层干部带动乡村发展,再到乡村发展吸引人才回流。另一方面,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地方的教育发展,孩子就是未来的希望,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基础,除了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引进人才教师之外,还要采用多种方式配合教育发展,比如说组织调查小组进行乡村调查,或者经常进行乡村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城市学校参观学习的形式,开阔农村学生的眼界,感受教育带来的益处。其实政府现在已经在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教育的方面给与了大力扶持,相信乡村教育会越来越好。

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村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农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展要适合农民就要对农民充分了解,对农民需求做足够的调查,清楚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选择适合农民的发展,这样才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要对农民的创意想法给与慎重考虑,给与积极创造的农民大力支持,并且给与农民自主权,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让农民自主创造,自主管理,基层干部给与引导和辅助。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农民积极性,发展农村经济。

总结

虽然梁漱溟先生进行乡村建设的年代久远,当时的农村与现代的农村存在一定差距,但对于当今的农村经济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当今仍有部分乡村发展潜力较大或者还存在部分偏远乡村比较落后的情况,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生产结构单一,经济落后,人才流失等现象。梁漱溟先生主张农村经济建设中将经济与政治等其他方面联合建设,经济的落后表明了在农村除了经济之外其他方面也是存在问题的,所以乡村建设离不开除了发展经济之外的政治文化建设,他还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提到要通过知识分子带动乡村经济建设,这也契合了当今农村经济建设要重视教育对于乡村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政策扶持,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的聪明智慧对乡村 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内目
收藏

通用的占位符缩略图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在这条长河里遨游,会领略到人类灿烂文明的无限风光。追本溯源,探寻这条长河的源头,会把握人类发展的来龙去脉;观看长河的波澜,你会感叹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豪迈与艰辛;俯瞰长河的蜿蜒曲折,你会感受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没落的沧桑;遥望长河走势,你会为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而欢欣鼓舞。 历史是一个上演过无数威武雄壮话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各类杰出人物淋漓尽致的表演,展现他们的英姿:政治家雄韬伟略,平治天下;思想家真知灼见,彪炳千古;军事家金戈铁马决胜千里;科学家聪明睿智,造福万代;文学家才华横溢,名著遗后;艺术家巧夺天工,明珠璀璨。观看他们的表演,我们无疑会受到沁人心脾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大作
明日君再来
功能开发中
目录
最新公告

关于本小栈

时间:2021-10-30-作者:txb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扫描下载app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