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古代近代史--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笔记与心得

文档 读《世界古代近代史--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笔记与心得

李小荣4次阅读分享2019年12月18日于北师大平果附校

读《世界古代近代史--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笔记与心得

P 29-41学术引领--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

  1. 内容提要:
  2. 古代希腊文明

1.古代希腊文明的起源

1)克里特文明--早期国家的形成

2)迈锡尼文明--集权国家的形成

3)希腊城邦文明--城邦国家的形成

2.古希腊文明的特点

1)民主政治盛行:盛行原因,优点和局限。

2)商品经济发达

3)海洋意识丰厚

4)理性主义盛行

3.古希腊文明的地位

1)对西方现代民主有深远的影响

2)古希腊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精神财富

  1. 古代罗马文明

1.古罗马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1)古罗马国家的形成

2)罗马共和政体向帝制转型

  1. 古罗马文明的特点

1)政治制度:“混合政体”的创造

2)罗马法:工商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产物

3)古罗马经济:从农业经济到商业经济

4)古罗马文化:外来文化的“罗马化”

3.古罗马文明的地位:人类文明的壮年时代

二、精彩掠影:

(一)P33到数第5-4行:“幸福和快乐的人生理想,以及人本主义与理性精神的不懈追求,是希腊文化的最根本特征。”

读者:理解古代希腊的理性主义,进而才能理解古希腊丰富的思想文化,古希腊在数学,科学及哲学等都有很大的成就,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精神财富,为西方现代民主有深远的影响。

  1. P36第29-30行:“在罗马走向帝国的过程中,对被征服的地区实行行省制度。”

读者: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比较古罗马帝国的行省制和古代中国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之间的异同点。

三、读后思考

本次阅读对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政治经济、法律及思想文化等有了全面的了解;高中教材只侧重于古希腊的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只有全面了解当时的时代发展全貌,才能更好的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古罗马文明文化的“罗马化”。

读《世界古代近代史--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笔记与心得

P 44-47教学设计一:

从苏格拉底之死看雅典民主政治的困境

  1. 内容提要:

设计意图:以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其受审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苏格拉底之死背后所反映的大众与精英,民主与自由的矛盾;运用不同史料评述雅典民主政治;将苏格拉底之死放在整个文明发展历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苏格拉底为了民主的程序正义而舍弃个人的结果,进而珍惜来之不易的文明,增加社会责任感。

设计方案:

  1. 千古悬案:感受苏格拉底之死

问题设计: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置是否民主?雅典民主制有什么弊端?

  1. 民主困境:分析苏格拉底之死

1.大众与精英的矛盾

问题设计:在对雅典民主制的认识上,西罗多德和苏格拉底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强调什么?

2.民主与自由的矛盾

问题设计:生活在实行民主制的雅典人们是否拥有自由?苏格拉底是否拥有自由?

  1. 文明丰碑:仰望苏格拉底之死

问题设计:材料八从哪些方面比较了古典民主和现代民主?现代民主和古典民主相比,有何进步?

小结:苏格拉底之死展现了古代雅典民主的困境,即大众与精英,民主和自由之间的矛盾,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正是解决了苏格拉底之死反映出来的这种种矛盾。苏格拉底领受了死刑的非正义,去服从了程序的正义。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推动了整个民主制的发展和完善

P 56-82第三单元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学术引领

  1. 内容提要:
  2. 中古西欧文明
  3. 拜占庭文明
  4. 阿拉伯文明
  5. 封建时代的日本

1.日本封建社会的分期

2.大化改新

3.日本封建庄园领主制

4.日本武士道的演变

  1. 美洲文明

1.雅玛文明

2.阿兹特克文明

3.印加文明

二、精彩掠影:

(一)P57页倒数第5--4行:“1)多元的社会结构:张巨斌在《中古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核心特征》中指出,中古西欧多元结构主要体现在二元权力体系(教皇+国王)、多元权力主体(教会+国王+地方贵族+中产阶级)和多元法律体系(教会法+封建法+王室法+城市法+庄园法+商法)等方面.”

读者:张巨斌的“西欧的多元社会结构”让我更深入地感知这种多元社会结构对西方近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城市自治过程中市民曾试用过各式各样的政府组织方案和组合形式,推动了西欧近代民主宪政的产生与发展;“二元分立”构成了近代宪政制度最重要的历史来源,由契约化带来的法制化的系统性分权制度,其本身亦包含了近代宪政主义因素。

  1. P67页倒数第8--7行:“拜占庭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几个世纪以来,拜占庭一直是整个地中海盆地的经济发动机,而它的货币则是国际标准交换媒介。”

读者:和中古西欧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相比,拜占庭文明在经济上的显著特征是高度发达的货币化经济,拜占庭有完善的商业经营系统,金本位的国际货币制度,使其在中世纪商业活动中居于领先地位。

李小荣6次阅读分享2019年12月19日于北师大平果附校

读《世界古代近代史--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笔记与心得

P 47-50教学设计二:通过“法”眼看罗马体制的转变

  1. 内容提要:

设计意图:透过法律的变化认识罗马政治制度(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的转变,理解法律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通过对不同时期法律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意识到法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

设计方案:

  1. 王政时代:罗马法开始形成(习惯法)

问题设计:在罗马法正式诞生之前,罗马政府治理社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罗马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1. 共和时代:《十二铜表法》的诞生(公民法)

问题设计:《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十二铜表法》的制订反映了当时的体制有何特征?

  1. 帝国时代: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万民法)

问题设计:万民法的制定反映了罗马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四和五,可以看出罗马法发生了什么变法?反映了政治发展的什么变法?

小结:学习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罗马体制的转变史。

  1. 读后思考

本设计通过罗马体制变法的视角来解读罗马法的发展变法过程,让本课有了灵魂。使自己告别过去只简单讲述历史知识框架的单一的讲课方式,将材料和问题设计糅合其中,带领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历史的本质。

李小荣8次阅读分享2019年12月27日于北师大平果附校

读《世界古代近代史--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笔记与心得

P 82--85页教学设计:解剖多元社会结构探源中古西欧文明

  1. 内容提要:
  2. 设计意图

通过透视中世纪西欧社会个人生活,基层组织构建以及社会上层治理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中古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特点,认识日耳曼马尔克村社制度,西欧古典文明中的罗马法,基督教思想对中古西欧文明形成的深刻影响。

  1. 设计方案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述

1)相对“自由”的个人

问题设计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古西欧个人拥有哪些“自由”。

问题设计2:根据材料,分析中古西欧个人“自由”产生的历史渊源。

2)相对“自治”的基层

问题设计1:根据材料,分析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问题设计2:根据材料,分析中古西欧地方自治形成的历史渊源。

3)“二元分化”的上层

问题设计1:根据材料,分析中古西欧上层政治结构的主要情况。

问题设计2:根据材料,分析中古西欧地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形成的历史渊源。

3.小结

中古西欧多元社会结构,催生了西欧近代的民主宪政,催生了保障市场经济形成的法律体系,从而使西欧较早步入现代社会。

  1. 读后思考

本课从三个方面解读中古西欧多元社会机构,每个方面分别设计了两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训练学生通过史料实证找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设计站在整个文明史的角度,即上承古典文化,又下接西欧近代社会,将中古西欧多元的特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李小荣    9次阅读分享 2019年12月27日于北师大平果附校

读《世界古代近代史--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笔记与心得

 P 86--89 页 教学设计:千年帝国的兼收并蓄---拜占庭文明的影响

  1. 内容提要:
  2. 设计意图

   通过研读拜占庭文明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理解拜占庭文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宽容的国家政策而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汇融体和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进而认识拜占庭文明对西欧、东欧以及伊斯兰地区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设和文化特色形成的重要意义。

  1. 设计方案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述

   1)西欧的邻居:拜占庭文明的地理位置--西欧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

   2)东西文明的汇融体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指出拜占庭文明融汇了哪些文化并分析其原因

     拜占庭文明融汇了古希腊罗马文明,东方文明,基督教文明

     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传承,特殊的历史背景,教俗统治阶层的关系,统治者的推动。

   3)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指出拜占庭文明传播的区域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概括拜占庭文明传播的途径并谈谈你的看法。

区域:西欧,东欧,伊斯兰地区

影响:为其他文明所借鉴。

看法:在传播的过程中,和平和战争的途径并存,但以和平为主。认识到非和平因素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警示后人在人类发展的问题上要理性思考,以正确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

  3.小结

  拜占庭文明帝国虽已逝去,但其文明的诸多元素仍在新文明框架中存续,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读后思考

该设计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让学生全面地认识了拜占庭文明: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拜占庭文明的多元化及其形成的原因;拜占庭文明的影响。

最后的一个问题设计“概括拜占庭文明传播的途径并谈谈你的看法”,引领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站在整个历史的发展历程中看待文明的传播,将本课进行了升华。

每一次的阅读,都是和作者对话,从这一课的学习中,让我更深入地体悟到问题设计的重要性,懂得要带领学生从更高的高度看待历史事件的发展。

  李小荣    10次阅读分享 2020年1月2日于北师大平果附校

读《世界古代近代史--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笔记与心得

 P 94-120 页  第四单元 全球联系的建立--学术引领&教学设计

**阅读笔记

I 学术引领

  1. 内容提要:
  2. 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

   1.哥伦布大交换:新的视角

   2.动植物的交换:1/3的植物;美洲的药品;欧洲的马

   3.疾病的跨界传播:外来传染病--天花和其他疾病引发了凶猛的瘟疫。

   4.人口的迁徙:航海技术的改进,地理知识的积累,欧洲水手的探索。

     (包括自由和被迫的移民)

  1. 人类认识世界视野和能力的改变

   1.地圆学说的证实:公元前3-4世纪西方认为大地呈球形

   2.自然科学推动地理大发现:预测潮汐,发明钟表;数学的发展可准确论述曲线和弹道,促使火炮的使用日益广泛,火器改良--欧洲军事优势加强。

  1. 新航路开辟对各区域文明的影响

   1.殖民主义时代的到来

   2.对欧洲的影响:带来了商业革命--信贷业发达,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改变了欧洲的地位。

   3.对美洲的影响:人口迁移;文明的冲突和交融。

   4.对非洲的影响:奴隶贸易;种族主义。

   5.对亚洲的影响:1)对中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江南纺织业早期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海禁-朝贡”体制的瓦解--1567年朝廷开放海禁;

促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传教士,澳门,利玛窦,徐光启。

2)对印度:政治--破坏和重建;经济--东印度公司,现代化大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1.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由分散走向整体。

   1.世界逐渐连为一体

   2.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II 教学设计

                   设计一:文明史视野下的疾病传播

  1. 设计意图:

 把疾病带入历史解释的领域,引导学生认识疾病与人类相伴相生的过程,理解疾病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感悟人类文明演进的艰难,形成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培养历史责任感。

二.设计方案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述

  1.古代坟场:与人类文明伴生的瘟疫

  2.近代战场:文明交融过程中的殖民帮凶

  3.现代考场:人类与疾病的战争

  小结:人类文明的过程就是一个与疾病伴生的过程。思考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过程,应对疾病高考警惕,更要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运用高科技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害人类。

 

                设计二:从印度森林变化看英国殖民活动

 

  1. 设计意图:

  从环境史的视角出发,以印度森林的发展为主线,通过印度森林不同时期的变化所反映的英国殖民活动与殖民政策对印度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培养学生通过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方案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述

  1.殖民早期被疯狂开采的森林

  2.殖民后期逐步恢复的森林

  3.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破坏和重建

  小结:印度森林的变化见证了两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虽然很多举措不是英国殖民统治的初衷,但其双重性助推了印度的近代化。

 

**阅读心得:

1.学术引领部分: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认识到人口迁移、物种交流、早起殖民扩张、早期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1. 教学设计部分:本单元通过两个教学设计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疾病传播来探究新航路开辟对全球的影响。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不同时期探究疾病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对当今高科技的运用进行反思,呼吁要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

2)从环境史的视角--印度森林的变化体现了英国殖民活动的变化。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即破坏和重建。在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的碰撞中,既要看到破坏性的一面,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助推近代化)。

  李小荣    11次阅读分享 2020年1月2日于北师大平果附校

读《世界古代近代史--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笔记与心得

 P 121-152 页  第五单元 14-18世纪的人文主义传统

学术引领&教学设计

**阅读笔记

I 学术引领

  1. 内容提要:
  2. 文艺复兴

   1.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1)天主教会--经院哲学,收集整理了书稿;

2)城市--自治权;

3)学校教育--修道院学校,新型学校,大学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和表现

1)内涵: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性和人文精神。

2)表现:艺术,纯洁宗教,积极入世,从理论的高度解释财富,时间是宝贵财富。

   3.文艺复兴的影响。

1)世界和人的发现:航海事业;研究和考察自然;发现自然美的能力。

2)思维方式的创新:神和人的剥离;学术上的批判意识;科学思维。

3)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多元主义取代一元主义

  1. 宗教改革

   1.16世纪欧洲社会的概况:商品经济发展;思想上的解放;欧洲印刷术的推广。

   2.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义内涵和表现。

1)认同个人的价值

2)肯定劳动和财富

3)规划个人理性生活

  3.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宽容&社会宽容;是近代科学革命的社会文化动因;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

  1. 近代科学革命

   1.17世纪欧洲社会的概况

1)积极的社会氛围: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实用的工匠传统,有利于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发展与成熟。

2)流动的社会结构:哲学家,科学家与匠人实现联合;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经济革命的推动;科学组织机构的建立。

3)组织化的科学活动:科学共同体的诞生。1661年成立英国皇家学会;1666年法国成立“法兰西科学院”,开启科学研究活动职业化的先河。

   2.科学革命中人文主义的内涵和影响。

     1)人的独立思维的形成:方法论

     2)新的世界观的形成:大胆求知;知识要能利用才有价值;机械论的自然观。

     3)现代精神的起源

  1. 启蒙运动。

   1.18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商业革命,产业革命,思想革命相互推动的时期。

   1)经济发展机制化的推动

   2)科学精神和原则的推广: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医学发展。

   3)多种文化传播方式的助推:报纸,期刊,图书机构,私立社团,沙龙。

   2.理性主义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升华

1)敢于依靠自己:实现人的道德自律

2)从世界本身认识世界:从物体本身出发去认识世界。

3)理性的二元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3.启蒙运动的影响

1)现代性的序曲:重振勇气--思变,革新

2)社会变革的先声:批判权威,启发民智,揭示理性。

3)工业时代的推动力:新技术和新制度

4)理性极端的反思:浪漫主义的出现,对理性盲目乐观的纠正。

 

II 教学设计

                   设计一:文艺复兴:一场关于“人”的持续辩论

  1. 设计意图:

通过三场辩论,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丰富内涵,从而体会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认识不同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

二.设计方案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述

  1.辩论一:人的价值如何体现?

   天主教:人的价值是赎罪,取悦上帝。

   阿尔伯蒂(公民人文主义代表):人的价值是积极创造丰功伟绩

   费其诺(新柏拉图主义代表):人的价值是通过沉思默想,提升自我来体现。

  2.辩论二:人追求财富是否有罪? 

   天主教:守贫才能接近上帝,贪婪应受诅咒。

   彼得拉克(14世纪人文主义之父):财富是不幸的根源

   布鲁尼(15世纪第三代人文主义者的领袖):财富是工具,是力量,是朋友。

   (布鲁尼的观点为什么与前两者不同: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人是否应该有宗教信仰?

   天主教:追寻上帝就是向往幸福

   彼得拉克:谈到宗教就是谈到灵魂的拯救。

   马基雅维利:维持宗教是统治者的职责。

小结: 通过三场辩论,认识到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是一种思考维度和倾向,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变革和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是人性不断完善的过程。

                设计二:追溯理性勇气之源

  1. 设计意图:

通过架构17-18世纪西欧社会的全景图,引导学生从历史的长镜头中认识和理解理性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并感悟到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等的综合产物。

二.设计方案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述

  1.“一个喧闹的家族” 

   问题设计一:概括“启蒙家族”的特点:有共同的目标--追求自由和平等,但又在争吵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题设计二:概括启蒙运动的内涵: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

  2.追溯“理性勇气”之源

  1)源泉之一:16世纪以后西欧的社会变化

    政治:社会等级的逐渐淡化,社会结构的开放,人们渴望重构社会(民主,平等)。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突破旧的行会管理,发展新的管理方式和法律体系。

  2)源泉之二:17世纪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相信,人的理性力量可以发现自然和人的规律,可以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能制订完美的制度和法律,实现幸福生活。

  3)源泉之三:17世纪的哲学沉思:用怀疑和思考去发现知识,发现生活

  4)源泉之四:18世纪的信息传播: 图书机构,实践活动,咖啡馆;新闻,日报,杂志。

 

   小结:16世纪后欧洲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和哲学的进步孕育了理性主义,18世纪的法国发达的信息传播网将理性主义宣扬到社会各个角落。启蒙运动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阅读心得:

  1. 学术引领部分:

14-18世纪的人文主义传统包含四个部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这四个部分按照时间的发展将人文主义不断深化,并影响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2.教学设计部分:

本单元通过两个教学设计对人文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1. 文艺复兴:一场关于“人”的持续辩论

通过设计三场辩论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不同人物对人的价值的体现,对财富的看法,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来理解人文主义,认识到人文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新旧交替时期人们思想变化的轨迹。学会从变化的历史中对历史概念进行理解。

  1. 启蒙运动--追溯理性勇气之源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是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中的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自然科学的发展,哲学的发展助推理性主义的升华,18世纪法国的信息网络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启蒙运动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国家的发展轨迹。

 

 阅读全文
内目
收藏

通用的占位符缩略图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在这条长河里遨游,会领略到人类灿烂文明的无限风光。追本溯源,探寻这条长河的源头,会把握人类发展的来龙去脉;观看长河的波澜,你会感叹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豪迈与艰辛;俯瞰长河的蜿蜒曲折,你会感受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没落的沧桑;遥望长河走势,你会为光明战胜黑暗,新生战胜腐朽而欢欣鼓舞。 历史是一个上演过无数威武雄壮话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各类杰出人物淋漓尽致的表演,展现他们的英姿:政治家雄韬伟略,平治天下;思想家真知灼见,彪炳千古;军事家金戈铁马决胜千里;科学家聪明睿智,造福万代;文学家才华横溢,名著遗后;艺术家巧夺天工,明珠璀璨。观看他们的表演,我们无疑会受到沁人心脾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大作
明日君再来
功能开发中
目录
最新公告

关于本小栈

时间:2021-10-30-作者:txb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扫描下载app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