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 置顶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36页)(课件)

    世界古代史:从有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古史人类开始到 15 世纪。分为上古史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世界中古史( 5C-中古史。15C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世界近代史:中1500 年- 20 世纪初。人类由分散外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全走向整体,资本主历书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义产生、发展,并史逐步形成世界体系概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纲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览 要世界现代史: 20下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txb 大小:5.86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3-02-09 11:29:26
  • 置顶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

    高中历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唯物史史料实观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正确全面的历史认识家国情历史解怀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什么是世界史?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所以要纵横联系,比较归纳。世界史世界历史的分期世界古代史:自远古有人类以来至公元 1500 年: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也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世界近代史: 1500 年的地理大发现至 ……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txb 大小:2.27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2-08-01 16:09:33
  • 复习课件:第1讲_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25页)(nxl2363)(课件)

    暂无简介,您可以为此贡献内容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txb 大小:127.64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4-09-25 07:18:42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27张)(课件)

    教材结构原始社会、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古代史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近代史 资本主义社会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的演变现代史 资本主义社会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www.lsjxw.cn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文明的含义大致说来 , 历史论著中的“文明”概……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txb 大小:4.56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2-08-03 22:53:06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 1 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文明英文中的文明 (Civilization) ,野蛮( savage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 : 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分化加剧,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汉语 " 文明 " 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 "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 《易 · 乾 · 文言》 )……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txb 大小:5.43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1-08-31 21:05:21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件)

    中国史中国古代史: 1-4中国近代史: 5-8中国现代史: 9-10世界史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教材结构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原始社会、古代史奴隶社会、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封建社会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近代史资本主义社会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现代史社会主义社会第八……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txb 大小:9.38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1-08-31 21:04:21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导图)

    暂无简介,您可以为此贡献内容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txb 大小:0.02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1-08-31 19:58:45
  •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材)

    暂无简介,您可以为此贡献内容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txb 大小:0.57MB 类型:pdf 评分: 5分 时间:2019-08-14 15:04:39

  • 课本

    人类文明的产生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稍后,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富人的墓中随葬品丰富,穷人的墓中很少有或几乎没有随葬品。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 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在这些古代文明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同时,由于生产力

    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产生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漠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地处干旱地区,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未另加五天为节日。金字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尼罗河的特产莎(suo)草被加工成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

    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后来,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这种发端于古代的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们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公元前2千纪,这里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一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它们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但是,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知识点

    (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表现:

    (1)农作物

    ①西亚:大麦、小麦、豆类。

    ②南亚:芋头。

    ③中国:水稻、粟。

    ④中南美洲:玉米、南瓜。

    (2)家畜:

    羊、猪、牛等。

    2、影响:

    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②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3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农耕生产需要定居生活,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二)国家的形成

    1、背景:

    ①部落战争:为争夺土地和资源,部落之间爆发战争。

    ②最早的阶级对抗: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

    2、形成:

    ①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②部落首领演变为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

    3、文字的产生: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三)五大文明

    1、诞生区域:

    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2、发展特征:

    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四)古巴比伦文明:

    1、地理环境: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②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③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基

    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3、文明成果:

    (1)政治制度:

    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

    ②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2)法律制度:颁布《汉漠拉比法典》

    ①目的: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②内容: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

    3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3)文化科技:

    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吉尔伽美什》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五)古埃及文明

    1、地理环境:

    ①东北非的埃及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2、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3、文明成果:

    (1)政治制度: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注释】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2)文化科技:

    金字塔: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文字几和模形文字一样古老。

    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书写材料: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六)古印度文明

    1、地理环境:

    ①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②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

    2、种姓制度:

    (1)等级:

    ①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

    ②刹帝利: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

    治和保卫国家。

    ③ 舍: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商

    ④首陀罗:地位最低。

    6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2)特点:

    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3)影响:

    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文明成果:

    思想流派: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数字: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方法。

    (七)古希腊文明

    1、条件:

    ①处于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②城邦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

    2、代表:

    ①斯巴达:是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

    ②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注释】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但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3、文明成果:

    ①文学:神话、悲剧、喜剧等,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②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

    专题

    (一)《汉漠拉比法典》

    1、内容:

    ①社会等级:古巴比伦王国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王国的一大特征,奴隶主要来自战俘,可以买卖。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

    ③经济领域:有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 特点:

    神的名义颁布(法典来自神授);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量刑不一;保留某些原始习惯法的印记(同态复仇、神明裁决)。

    3, 地位:

    ①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②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二)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

    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低种姓的社会集团,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进取心,缺之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三)印度佛教能够向外广泛传播的原因

    1、社会关系急剧变化,刹帝利与吠舍大商人对婆罗门的特权感到不满。

    2、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其教义(四谛)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支持(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支持)

    3、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

    (四)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发展的关系

    1、尼罗河定期泛滥,土地肥沃:农业技术发达。

    2、尼罗河泛滥的时间规律:太阳历。

    3、计算尼罗河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土地、计算建筑:几何和算术。

    4、木乃伊:外科医学。

    5、纸莎草: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写材料。

    (五)比较古代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

    1、古代中国文明

    ①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②政治:宗法制影响深远,形成了严格的血缘关系及等级观念

    ③经济:小农经济发达

    ④文化:儒家、法家思想影响深远。

    ⑤地形:平原广大

    ⑥政治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古希腊文明

    ①制度:民主政治制度

    ②政治:小国寡民,各城邦长期独立自主的特点,易于造就宽松的民主氛围

    ③经济:工商业发达

    ④文化:希腊先哲重视人的价值

    ⑤地形:多山,多岛,临海,港湾多。

    6政治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3、认识:

    不同的文明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不能简单比较优劣。

    (六)尼罗河培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便于航行,成为加强埃及南北方交流的纽带,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2、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古埃及的农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3、古埃及人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发现规律,发展了天文学,制定了第一部太阳历。

    4、尼罗河洪水退却后,对土地面积的重新测量使埃及人在几何学方面有突出成就。

    (七)金字塔不单纯是一个宏伟的建筑,它综合反映了古代埃及的经济实力、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水平:

    1、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

    2、金字塔的高峻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

    3、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

    4、成功组织修建金字塔反映了古代埃及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先进的组织水平。

    材料题

    1、文明的共性:

    材料—: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恒河流域。

    中国文明:黄河、长江流域。

    材料二:

    只有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才能疏导和储积大量的水,而这大量的劳动力还必须进行协调,赋予纪律和加以领导。.由于治水而产生统一指挥的最高政治权力。

    ——德裔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答案提示】

    原因: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解析】

    可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角度进行提炼。

    (2)材料二中学者认为“由于治水而产生统一指挥的最高政治权力”,请以古埃及为例,说明上述观点。(历史解释)

    【答案提示】

    尼罗河的泛滥给埃及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人们意识到为了更好地控制和调节尼罗河,必须团结协作,人们必须集中共有的力量,在一种统一的号召下发挥才干。然而这却为统一这一地区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契机。法老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尼罗河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解析】

    “统一指挥"最高政治权力”,提炼古埃及的相关知识。

    2、文明的多元性:

    材料一:

    如果自由民毁损任何自由民的眼睛,则应毁其眼睛。(第196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第203条,第205条)

    一摘编自《汉漠拉比法典》

    材料二: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摘编自印度《摩奴法典》

    材料三: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个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什么是民主》

    (1)两则法典条文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怎样的特点?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材料实证、唯物史观)

    【答案提示】

    ①特点:第一则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第二则反映法典的阶级属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②看待:这种公正主要体现在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同的自由民之间,在奴隶制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公正。

    【解析】

    由信息“任何自由民”可提炼一个特点;根据信息,打人者身份不同引发的处罚结果不同可归纳一个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古印度种姓制度怎样的特点?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实证)

    【答案提示】

    ①特点:严格社会等级区分,职业世代相传,实行种姓内婚制。

    ②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3)材料三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根据材料三,指出对参加公民大会者的限制,这种限制说明了什么?(材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提示】

    ①特点:人民主权。

    ②实质:参加者是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

    ③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人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解析】

    根据信息中的“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提炼出民主制度的特点;对参加公民大会者的限制揭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

    3、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材料:有学者认为,特殊的希腊地理环境造就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中国陕西也出现了“房子盖半边”的奇怪现象,这与山陕地区较为干旱有关,人们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在人的生活中处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摘自《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唯物史观)

    【答案提示】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社会的发展,反之则延缓社会发展。但其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是重要条件而已

    【解析】

    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并非决定因素,据此论述二者的关系。

    4、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及成因

    材料: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烂;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中国秦汉时期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古希腊的雅典则建立起城邦公民政体。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东西方政治体制”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材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提示】

    观点: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异。

    理由: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多平原,农业经济发达,实行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自给自足。这种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多山,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易产生民主政治体制。总之,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产生了东方的专制和西方的民主。(提出其他观点,如“东西方两个古典文明形成不同类型政治体制是综合因素的结果"等均可)

    【解析】

    本题属于自拟论题阐述类的一种变形,题干设定论题范围,要求学生在所涉范围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角度,提出自己的论题并论证。注意从地理坏境、经济、政治和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政体差异的原因,史论结合,注意不能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一公元前200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200一公元前5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700年之间)、中国(公元前2000年开始)、古希腊(公元前800-公元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

    后的亚历山大将300副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 “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材料三:

    “平民政体”(民主政体)一词的确切解释应该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切解释应该是富有而出身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

    (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材料-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划分为哪两类?请探讨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类型:大陆文明、海洋文明或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政治体制的差异等。

    (2)四大文明古国是农业文明的代表。说说其产生的相同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2分)

    【答案提示】

    大河流域;大体位于北纬20°-40之间。

    (3)材料二提供的资料说明不同文明的交往方式有哪些?(2分)

    【答案提示】

    暴力冲突、和平交往。

    (4)材料三中的哪种政体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造就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试举两例予以说明。(6分)

    【答案提示】

    “平民政体”(民主政体)。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他以希波战争为背景创作《历史》 ;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莫定西方哲学的基础都是在雅典民主政体环境下实现的。

    【解析】

    本题考查早期古代文明。

    第(1)题,文明类型主要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文明的差异可以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方式、政治体制等方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