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 > 高中统编 > 中外历史纲要(下) >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
-
课件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26张)(课件)
公元 500-1500 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戈登 : 《极简亚洲千年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一)阿拉伯帝国基础梳理时空观念1 、兴起与发展7C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初622 年 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632 年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7……
-
课件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在东方 交流互鉴 多元共生【课程标准】1. 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2. 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时空观念 欧洲基督教、西亚北非阿拉伯 - 伊斯兰教、南亚佛教、东亚儒学朝日鲜本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笈多帝国公元 500-1500 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德里苏丹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古时期:亦称中世纪 (Middle Ages) ……
-
课件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
第 4 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亚洲封建国家,包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南亚笈多帝国和东亚的日本以及朝鲜的演变,理解中古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公元前 1000 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的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 ...... 这三种全球秩序,首先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而第三种则是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像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人类简史》尤瓦尔 · 赫拉利伊斯兰教: 7 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兰……
-
课件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
高中统编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4 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日本的幕府统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古代朝鲜版图新课标: 1. 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2. 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诱思导学 * 主体探究中古时期的亚洲奥斯曼土耳其日朝本鲜阿拉伯帝国越笈多帝国南德里苏丹山 东 省 宁 阳 第 四 中 学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诱思导学 * 主体探一、阿拉伯帝国究(一)伊斯兰教的创立:1. 背……
-
教材
-
教材原文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土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土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
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i)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蒙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在这种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知识点
(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1、建立政权: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2、统一
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对外扩张: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4、建立帝国:
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5、政治
①盛时期,政治稳定。
2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③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6、经济。
①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②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7、文化:
(1)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
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2)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①翻译古典著作:阿拉伯人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东西方文化的桥梁: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奥斯曼帝国的征服活动:
①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②14世纪中期,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④到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
⑤结果: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①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阶级关系: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③经济状况: 15-16世纪,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④对外贸易: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三)笈多帝国
1、对外征战:
4世纪初,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2、统治状况: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落王,政令不够统一。
3、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四) 德里苏丹帝国
1、建立: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2、统治状况:
①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③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五) 古代日本
1、兴起: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化改新。
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概况: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大化”,史称“大化改新”。
③结果: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3、武士和武士集团
(1)形成背景:
①政治: 10世纪, 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②经济:随着新土地的开星,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2)力量归属:
贵族及庄园领主。
(3)目的:
保护财产。
(4)地位:
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4、幕府统治:
①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②特点:
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③德川幕府统治: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六)古代朝鲜:
1、政权建立:
①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2、仿效唐制:
①政治: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②经济:推行土地国有。
③选官制度: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④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3、李氏王朝建立: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4、抗击日本侵略:
①时间: 16世纪末。
②概況: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大将邓子龙赴朝鲜作战,与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牺牲
③结果:经过7年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专题
(一)正确认识阿拉伯文化的突出特点
1、先进性:
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科学技术方面,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包容性、多民族性和融合创新精神。
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二)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
1、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
2、阿拉伯人穿梭于三大洲,带去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和伊斯兰教,带回了东方的特产和先进的技术。
3、阿拉伯文化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三)日本大化改新中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表现
仿效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推进改革,日本掀起了第一次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唐文化全面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民族。
1、仿效唐朝的租庸调制而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2、大化改新建立的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实际上是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移植。
3、仿效唐律颁布律令。
4、中国的建筑、服饰、货币、文字等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大化改新的影响
1、社会性质上:
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政治变革,通过班田收授法,将氏族奴隶主私有的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增加了国有土地。将土地授给农民,征收租庸调,从而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2、阶级关系上:
大化改新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班田农民有了生产资料,虽然人身仍然不自由,但有了人格,已是封建农民。
3、生产关系上:
大化改新后在封建土地国有制下,生产者主要是班田农民,奴隶只起辅助作用,数目大减。豪族对部民的奴役解除后,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生产积极性提高。但班田制实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五)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过程中起的作用
1、伊斯兰教宣扬真主安拉是宇宙唯一的真神。这种“一神教”的宣传,有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观念和地域观念,形成统一的信仰和观念,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
2、穆罕默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集政权、神权和军事大权于一身,为阿拉伯的统一提供了保障。
(六)世界三大宗教的比较
1、佛教:
①产生地:印度。
②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③主要教义: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加入,宣扬“忍耐”“顺从”。
2、基督教:
①产生地:巴勒斯坦。
②创立时间:公元1世纪。
③主要教义:核心教义是原罪观与救赎论。人生来就有罪,一是始祖遗留下来的原罪,二是个人今生所犯的本罪。任何人,只要信奉基督教,就能得到基督的救赎,达成与上帝的和解,死后可以进入天国。
3、伊斯兰教:
①产生地:阿拉伯。
②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初。
③主要教义:主神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就要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材料题
1、阿拉伯文明的影响
材料一: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
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科学方面,特别在自然科学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一股研究古典文化的气氛,油然而生,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思考:(1)从材料一得到什么结论?(历史解释、材料实证)
【答案提示】
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世界贸易。
【解析】
根据材料一信息,巴格达城聚集世界各地的商品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材料实证)
【答案提示】
阿拉伯人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日本大化改新
材料:六七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唐朝……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东亚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起来,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征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材料实证)
【答案提示】
隋唐先进的文化和强盛的国力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政局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赖肖尔在《当今日本人》中说:“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材料二:
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变成欧洲,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本还因此跳了龙门。
(1)赖肖尔的话说明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点?结合大化改新的内容说明这一特点。(历史解释)
【答案提示】
特点: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变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
说明:大化改新仿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其他典章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解析】
先说明特点,然后再用大化改新的史实论证这一特点,实际是要求回答“日本是如何学习唐朝先进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的”这一问题。
(2)结合材料二,为什么说日本“跳了龙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答案提示】
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日本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解析】
理解“跳了龙门”的含义,即对日本社会的转折性影响。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文是日本德川幕府在1633年发布的一项命令中的某些条文:
一、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
二、除特许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
六、外国船到来,应即呈报江户。并应按照往例,通告大村藩主,请其派遣监视舰船。
……
八、外国船所载之各种货物不得由某一地方全部包购。
……
十四、禁止外国船将卖剩之货物寄存于日本,并禁止日本人接受此等寄存。
(1)上述命令涉及德川幕府哪方面的政策?(2分)
【答案提示】
闭关锁国政策。
(2)命令第一、二条规定要达到什么目的?(6分)
【答案提示】
严格限制日本与外国的交往,以巩固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和日本国的独立地位。
(3)命令第六、八、十四条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答案提示】
限制海外贸易和打击走私活动。
(4)这项命令开始推行的政策对日本造成了什么影响?(6分)
【答案提示】
使日本和世界隔绝,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的被动挨打局面埋下了隐患。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信息“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等信息判断是闭关锁国政策。
第(2)(3)题,第一、二条从内容看主要是限制国内的,第六、八、十四条,主要是针对外国的。
第(4)题回答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世纪下半叶,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节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
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是怎样对待先进的外国文化的?日本对外国文化的这种态度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对待:学习和模仿先进的外国文化;影响:使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其他言之有理的回答也可)
(2)材料二中的大帝国是指哪一个国家?它是如何对待外国先进文化的?导致了什么后果?
【答案提示】
中国清朝。闭关自守。导致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近代列强侵华。(其他言之有理的回答也可)
(3)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国文化?
【答案提示】
略。【答案提示】从善于学习、借鉴、创新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信息“646年”“日本统治者”可知这是日本大化改新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据此回答问题。
第(2)题从材料信息“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判断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所学回答其后果。
第(3)题从中日对比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