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
课程 > 高中统编 >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 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新制度的确立;
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
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
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
二、古代商业发展历程概况
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而著名,所以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成为“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商业由官府控制的局面也被打破。
秦汉时期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著名的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业小幅发展。
隋唐时期除都市商业发展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一)商周时期
1、原因
2、表现
(1)商业产生,商人形成。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为官府控制(类似供销社),即官商
(二)春秋战国:商业活跃
1、原因
2、表现: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巨商出现,著名都会形成。
(1)私商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打破
(2)商人地位提高,出现了一些大商人
(3)商品市场开始形成
(4)重农抑商政策出台
(三)秦汉时期:重农抑商
1、原因
2、表现
(1)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发展艰难
(2)商业有所发展
秦朝:商品明码标价,统一货币(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汉朝:①封建经济繁荣,
②对外贸易: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为主,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所开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③专门的“市”出现,(商品交易场所,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④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成为著名商业中心
⑤ 王莽设“五均”官管理市场,以“市”为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
⑥乡村商业活跃
(四)魏晋南北朝:“草市”形成(乡村集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五)隋唐时期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
(1)都市商业繁荣,扬州益州为先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3)出现服务于商业的新元素:邸店、柜坊和飞钱问世,上下游产业得到发展
(4)商业活动受到的政府严格限制和监管
限制:空间-商业交易场所被称为“市”,设于县治以上城市;时间-有严格的时间,早上开市,晚上闭市
监管:政府设立官员,对市场严格管理
2、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宋代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五)两宋:空前繁荣
1、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
(1)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2)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3)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城郊乡村,草市开花。集市有固定的交易地点和交易时间,而草市则没有
(5)商业活动的限制打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六)元朝
1、发展原因:交通发达
2、发展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①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
②漕运、海运发达,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
③对外贸易繁荣:广州、泉州是重要港口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明清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但是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很快。商帮出现,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七)明清
1、原因
①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业市镇兴起,农副产品商品化,劳动力成为商品
②明中后期,白银广泛使用,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③对外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广州十三行”(清)
④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2、表现
(1)农副产品商品化,大量投放市场
(2)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3)货币作用不断增强:纳税、抵押等(钱变成万能的了)
(4)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以会馆为联络点,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工商业城市兴起
(6)政府对征收重税,施行压制,对外贸易也受到限制
三、“市”的形成与发展
1、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坊”、“ 市”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市的交易时间有严格限制。唐代后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2、宋朝时期: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城市中还出现了定期和不定期、专业性和节令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
(1)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金钱当面投入陶制钱器。(开始严格管理)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市长、市令)
(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4)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受限)。
(5)宋代的“市” 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街市);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商业区相当繁华。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商业贸易概况:
①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③形成实力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如晋商、徽商、闽商等大商帮。
④明清统治者依然推行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当时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使。
两宋时:中国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明清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走向衰落。
古代中国的商业城市
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
①从兴起原因看,战国到唐代的城市多是作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后发展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因工商业发展而兴起。
②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从地域分布看,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隋唐:除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有两个,东市商贾云集,西市“胡风”流行。
两宋:开封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有专业交易场所;临安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原因:
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②重要原因: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其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水保证财政收入;
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④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⑤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
⑥从根本上来讲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3)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
(4)发展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重视和鼓励商业活动;
②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③汉代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④中唐以后,鼓励对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使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⑤明清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4)政策表现:
①重农: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重征商税)。
⑤专卖制度,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⑥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⑦ 抑商:从秦到清严格管理工商业;辅助政策:禁奢侈。
(5)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古代后期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
(1)“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起因:明初,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危及明朝统治;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3)概况:
①明太祖下令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主持下进行。倭患消除后。政府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各国进行贸易。
②清初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东南居民内迂数十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影响:虽然一定程度上阻止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安全,但导致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3.“闭关锁国”政策: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
(2)含义:严格限制中外往来,只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评价:对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具有一定的防范作用(十分有限);但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