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 202208210017157068.png
    202208210017381002.png
    202208210021399879.png

    课标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 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原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第19课 辛亥革命

    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在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为防止袁世凯专权,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讲解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清末“新政”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注释】虽然是清政府的自救举措,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3、认识: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二)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注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注释】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发展:

    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三)预备立宪

    1、背景:

    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结果:

    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

    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注释】直接目的是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

    ②制定机构:参议院。

    ③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④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威胁利诱:攻陷汉口、汉阳,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和议;对清政府施压。

    ②英国等列强的支持。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第19课 辛亥革命

    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意义: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注释】注意:结束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

    ②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④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2、历史局限:

    ①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注释】从这一点上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②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注释】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体现,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

    专题

    专题一:辛亥革命的爆发

    1、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①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2、辛亥革命发生的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专题二: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

    (一)三民主义的内容

    1、民族主义

    ①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②含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③地位:前提

    2、民权主义

    ①纲领:创立民国

    ②含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地位:核心

    3、民生主义

    ①纲领:平均地权

    ②含义: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③地位:补充和发展

    (二)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专题三:(核心素养)辛亥革命的评价

    1、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

    ③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帝国主义扶持的封建军阀袁世凯所窃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问答

    (一)阅读教材P109“史料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提示:

    林觉民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

    (二)阅读教材P110“历史纵横”: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答案提示:

    1、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2、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三)阅读教材P112“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是怎样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的。

    答案提示: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仁人志士试图在王朝体制下变法维新以图强之举屡遭挫折后,孙中山选择了一条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以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革命之路。

    拓展

    1、阅读“《奏定学堂章程》”(见教材P108)

    信息解读:《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它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2、阅读“《民报》创刊号”(见教材P109)

    信息解读:《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3、阅读“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得票票数”图(见教材P111)

    信息解读:得票票数是人们对孙中山长期以来不屈不挠领导反对清王朝斗争的肯定,说明孙中山已成为当时众望所归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