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 > 高中统编 >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 >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 >
-
置顶
教材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
-
课件
复习课件:第26讲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4页)(nxl2363)(课件)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 20 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025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代史)分期分期年代特征恢复时期( 1949—1952 ):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向社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1949—1956会主义过渡改造时期( 1953——期)1956 ):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
-
课件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轮)(课件)
2022 届高三一轮复习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26 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课程标准:1.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新 社时 会期 主过全十两义渡面年年建时建文徘设期设革徊1949 195619661976 1978新三全 十中大会 一国改召 届成造开 三立完中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筹备:1949 年 ……
-
教材
-
教材
-
原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了会议。
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人民政权的巩固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经过一系列努力,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党中央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同时,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1954年4月,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召开。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朝鲜问题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措辞前后稍有改变,最终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中,我国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注释】核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
①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
②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注释】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2、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人民政权的巩固
【注释】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
(一)土地改革
【注释】实质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注释】土地归农民所有,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二)稳定物价
1、原因:
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2、措施:
①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三)抗美援朝
1、背景:
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扩大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2、过程:
①1950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②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结果: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原因:
②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2、措施: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二)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
1954年4月。
2、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注释】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
1、背景:
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扩大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4、作用:
(三)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注释】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四)参加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
2、特点: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时间:1953年,中共提出。
1、背景:
【注释】“一化三改”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注释】“一化三改”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3、实施“一五”计划: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注释】“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政治
1、召开一届全国人大
②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注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三)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专题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一)奠基: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2、内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通过了国名、国歌、国旗等,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3)选举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作用:
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
(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专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政权的主要举措
(一)对内
1、政治
①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武装残余力量,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
②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巩固新生政权。
2、经济
①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②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③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市场秩序。
(二)对外:
在成功完成繁重的土地改革、经济恢复任务的同时,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胜利,为国内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专题三:(核心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一)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一五”计划的开展
史料: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
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
解读:史料是中共中央在1952年年底所作的重要指示。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央的指示明确指出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二)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1、形式:
①农业: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步骤,实行合作化。
②手工业:通过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方式,实行合作化。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以赎买的方式,走公私合营道路。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问答
(一)阅读教材P157“思考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提示:
民主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二)阅读教材P159“学思之窗”: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提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各国应该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
(三)阅读教材P160“思考点”: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提示:
1、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3、通过集体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拓展
1、观察图片“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155)
信息解读: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观察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P156)
信息解读: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象征和标志。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3、观察图片“分到土地的农民”(P157)
信息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图示反映了农民分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观察图片“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P160)
信息解读:1956年元旦后,北京市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月15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在20多万民众的欢呼声中,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登上天安门城楼,代表北京工商界向毛泽东主席献上北京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