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 > 高中统编 >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 >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 
            
          
                        置顶 教材 教材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材)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经 
- 
            
          
                        
                
                     课件 课件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一轮)(课件)第 27 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 了解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与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2.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3. 了解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4.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 材料二 1956 年 4 月初,毛泽东在中的先生…… 
- 
            
          
                        
                
                     教材 教材
- 
            
          
                        
                
                     教材 教材
- 
                                                原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内乱局面引起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严重忧虑和愤怒。他们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1972年,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江青等人极力反对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 人民群众对“四人帮”的抵制、抗争进一步发展。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同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伟大的建设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我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这期间建设起来的一些基础设施、基础项目和大中型企业,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増加到1976年的111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讲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注释】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①召开:1956年。 ②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注释】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③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①时间:1957年春。 ②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探索失误 1、表现: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注释】大炼钢铁运动;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 2、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三)政策调整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注释】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②内容: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文化大革命”1、原因: 2、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②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①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注释】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②1969年4月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注释】斗争、批判、改革 ③1970—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最终被粉碎。 ④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注释】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⑤1976年9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被粉碎。 伟大的建设成就1、认识: 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重要成果。 ②内容: ①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②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注释】“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等。 ①工业: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注释】重点是西南、西北 ②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注释】“两弹一星” ③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④教育和医疗: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⑤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注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4、影响 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专题专题一: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的内容和历史地位 ①主要内容: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并且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历史地位: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并确立了主要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 ①表现: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出现“左”倾思想,表现在“三面红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伤人民劳动积极性,造成1959~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专题二: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根本原因)。②美国霸权地位的日益动摇衰落。③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增强。④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②影响:①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和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②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大大地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①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统一大业进程。 ③破解了建国以来外交困局,打开了与西方交往大门。 ④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掀起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热潮。 问答(一)阅读教材P163“思考点”: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各项调整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提示: 克服了困难,使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 (二)阅读教材P166“学思之窗”:结合这一材料,思考为什么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答案提示: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中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三)阅读教材P167“学思之窗”: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答案提示: 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阅读教材P167“问题探究”:通过邓小平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提示: 国家民族独立;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拓展1、阅读图片“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在一起”(见教材P163) 信息解读: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共7 118人。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2、阅读图片“首都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和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重大胜利”(见教材P165) 信息解读:1976年10月24日上午10时,150万军民欢欣鼓舞,豪情满怀,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大会。一方面说明“四人帮”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3、阅读图片“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见教材P166) 信息解读: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