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课程 > 高中统编 >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 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 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 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图为1957年陕西西 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唐三彩文官俑。
选官制度
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 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 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 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 继续。
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 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 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 的地位。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 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 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汉末社会动荡,“ 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 法。曹丕继任勉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 里评议人物的传统,义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 《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 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 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税制度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賦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迎渐放松,直到西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史书这样概括两税法的实行背景: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一《资治通鉴》卷226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唐朝賦稅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
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法制史上的地位。
-
记笔记:

昵称:txb
姓名:田牛
邮箱:txb_2008@163.com
电话:13854669201
关于本小栈
本站基于互联网历史教学形式探索研究。欢迎同仁同行参与交流!
站长手机、微信:13854669201
qq:59774608
田希彬:山东垦利第一中学教师
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QQ群:611102357
微信搜索历史悦读教研分享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