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知识点
栏目
  • 第1课_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44页)(课件)

    舞蹈《唐宫夜宴》由郑州歌舞剧院舞蹈编导陈琳创作, 14 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的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丰腴身韵审美风姿的同时,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南宋)朱熹选择性必修 3 第一单元第 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习目标【唯物史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运用社观】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辩证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

    [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txb 大小:10.55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3-12-21 16:13:52
  •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材)

    暂无简介,您可以为此贡献内容

    [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txb 大小:0.66MB 类型:pdf 评分: 5分 时间:2021-02-24 23:05:50
  •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元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 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时期概 况起源上古奠基先秦秦汉 阅读教材本目内容,完成此表格发展魏晋 - 唐宋元 。传承与明中后期……

    [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 txb 大小:6.28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1-02-19 15:39:33

  •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 据《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右侧,

    社稷坛

    王宫左侧是宗庙。 这幅图是明朝建立的社稷坛,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内。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 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 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

    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 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 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 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 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学习聚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历史纵横
    成熟的青铜文明
    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 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 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 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史料阅读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
    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 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 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 高度繁荣。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 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

    思考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 因是什么?
    
    历史纵横	
    陆王心学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 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 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 “理”的主张,强调“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明朝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 九渊的学说,宣扬“心外无 物” “心外无理”,提出“致 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这一学派被称为"陆王心 学”。明中期以后,陆王心 学得到广泛传播。
    
    八贵州修文阳明洞阳明洞位于贵州文的栖霞山上,王守仁曾居住于此。 王守仁号“阳明子”,被尊称为“阳明先生”。
     

    经世致用。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 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0 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 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史料阅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 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 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內涵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 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 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 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春秋时 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 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 “仁政”说, 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 思想的曲。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 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 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习聚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 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 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 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 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 想理念。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 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老子(生卒年不详)

    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夏商时期,人们 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时 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 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 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 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 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 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 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 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 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礼记》书影

    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初年,周朝 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 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 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 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写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 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 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岀了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 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思之窗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 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 当意识,精忠扌艮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的荣辱观念…….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 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 的生活理念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 2017年1月25日)
    

    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 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 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学习聚焦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 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 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 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 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问题探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德” “孝” “礼” “仁” “正”“俭”“公”“廉”“勤”“能”“敬”“义”“贤”“信”等,都 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也由此形成厚德载物、天 下为公、自强不息、以廉为本等基本理念。

    结合课文,查阅资料,列举更多的核心概念,探讨其 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学习拓展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 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 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 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 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 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 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24日)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