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 原文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经济重心南移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社会的变化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当时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増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讲解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

    1、耕种制度:

    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2、经济结构: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注释】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和棉花。

    3、边疆开发:

    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二)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民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注释】五大民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

    ②元朝:出现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一)商业发展

    1、特点: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注释】草市的出现

    2、表现:

    ①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注释】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

    ②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注释】“交子”,最早出现,但并非唯一货币。

    ③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二)城市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注释】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经济重心南移  

    1、表现:

    ①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③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④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注释】“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2、影响: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社会的变化  

    1、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②宋朝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注释】“重文轻武”的国策促进了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③人们的婚姻择偶也发生了变化:以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2、租佃关系发展:

    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解:

    ①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专题

    专题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发展

    1、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①两宋时期,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②传统的手工业如瓷器、丝绸各有创新,适应外贸需要的造船业发展很快。

    ③城市逐步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

    2、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政治中心的南移带动经济重心南移,带来大量的劳动力、技术、生产经验。

    ②南方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北方多战乱。

    ③宋朝海外贸易发达,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统治者实行了较为开明的经济政策,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专题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

    ④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①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专题三:(核心素养)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宋元时期的土地政策

    史料:(宋代)土地买卖和转移加快,中小地主增加,……由于租佃制的经济关系广泛发展起来,典卖制也很盛行。

    ——宋朝的租佃制和典卖制

    解读

    史料反映了宋代土地买卖的加快、租佃关系的发展、典卖制盛行。

    (二)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元时期社会的变化

    1、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

    宋代由于科举制的发展,世家大族已经无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样垄断仕途,而布衣入仕的途径则宽广了很多,他们只要能在科举考试中表现才能,就有机会进入仕途,甚至擢升高官,宋代统治阶层的流动性,要比唐代高了很多。

    2、租佃关系发展的影响

    ①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从依附关系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问答

    (一)阅读教材P61“史料阅读”:我们可以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答案提示:

    宋代采煤业、冶铁业的发展。

    (二)阅读教材P63“思考点”: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答案提示:

    解决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有明显优势的问题,以维持取士人数的均衡。

    拓展

    1、阅读“《夫妻对坐宴饮图》”(见教材P60)

    信息解读:此画真实地反映了宋代服饰和家具的特点,也表现了当时富裕阶层人们生活享乐的情景。

    2、阅读“宋朝五大名窑出产的瓷器”(见教材P61)

    信息解读:“五大名窑”集中体现了宋代的制瓷水平,从而也令宋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大高峰。

    3、阅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见教材P63)

    信息解读:绘画生动记录了北宋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