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 > 高中统编 >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
课件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2张)【课件20】(赵茜)(课件)
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宋)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是中国演进道路上最发达、最先进的模式,其中的某些成就在表面上类似欧洲人后来所谓的近代。—— 宋史研究专家 刘子健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赵茜军【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 事 大宋之变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黄袍加身 + 陈桥兵变宋太祖979 年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终告结束。一、“皇帝”的思变:防弊之政与祖宗之法《雪夜访普图》1.“ 弊”从何来——变之背景思考 1 :唐末五代有哪些……
-
课件
5号 尹倩影 彭州市濛阳中学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从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看宋人的责任担当壹选题立意目贰教材分析录叁学情分析肆教学目标伍教法学法陆教学过程柒教学反思壹选题立意《清明上河图》 北宋 · 张择端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火药箭北宋泥活字版指南针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
-
教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材)
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中原王朝更迭频繁。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 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新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
课件
第5课时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辽宋金元的统治(课件)
第 5 课时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了解北宋中央集权加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时间 960 年,“陈桥兵变”北宋建立人物 赵匡胤(宋太祖)首都 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统一 方的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 1111裂局面。年)统……
-
教材
-
导图
-
教材
-
原文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比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后来,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另外,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増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南宋的偏安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変”。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准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讲解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②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目的: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注释】“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①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
①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②地方: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注释】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4、影响:
①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②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疆压力
1、宋辽关系
①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2、宋夏关系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
(二)财政危机
【注释】说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显现。
1、原因:
①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2、表现: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注释】“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
①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宗旨是整顿官僚机构。结果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失败。
2、开始: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注释】通过变法来缓解严重的社会危机。
3、基本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措施:
①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评价:
①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不足: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南宋的偏安
(一)宋金和战
【注释】“靖康之变”
1、背景:
①1127年,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
②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
2、表现:
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家军”战绩卓著。
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后来,将岳飞杀害。
③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内容:以东起准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偏安局面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专题
专题一: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①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②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③地方派文臣做知州。
④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专题二:王安石变法
(一)多元视角认识王安石变法
1、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专题三:(核心素养)宋代的民族关系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
两宋时期,出现众多少数民族政权。民族关系较为复杂,与两宋之间时战时和。
①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
②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③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定都会宁府,国号大金。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岳飞抗金
①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②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将他视为抗金英雄。
问答
(一)阅读教材P50“史料阅读”:史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宋朝的统治。
(二)阅读教材P51“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答案提示:
不可取。“以钱财换和平”虽然获得一时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三)阅读教材P51“历史纵横”:依据材料说明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答案提示:
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负担沉重。
拓展
1、阅读“《雪夜访普图》”(见教材P49)
信息解读:图片描绘了宋太祖与谋士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场景,体现了宋太祖统一北方的决心,赞扬了明主忠臣之间的融洽关系,歌颂贤君礼贤下士、勤于政事的美德。
2、阅读“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见教材P51)
信息解读:北宋没有实现大一统,呈现出北宋、辽、西夏相对峙的局面。
3、阅读“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见教材P53)
信息解读: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宋、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其间,虽偶有战争,但整体上处于相对稳定、和平的状态。
4、阅读“宋高宗赐岳飞手诏”(见教材56)
信息解读:手诏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害怕武将拥有兵权威胁统治以及主动向金求和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