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 > 高中统编 >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 >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
-
置顶
课件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件)
“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春秋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创立发展 焚书坑儒 正统地位面临挑战 三教并行(一)背景重点探讨 为何复兴儒学?相关史料1 、困境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1 )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 —— 欧阳修《新五代史》家纲常受到巨大冲击。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 2 )佛、道盛行,冲击儒学 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
教材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材)
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这种说法是对宋朝儒学复兴的高度
-
教材
-
教材
-
原文
儒学的复兴
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理学还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朱熹还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艺术
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科技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的沈括和元朝的郭守敬是两位大科学家,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少数民族文字
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金也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讲解
儒学的复兴
(一)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
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注释】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2、兴起: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内容:
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4、结果:
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二)程朱理学
1、代表:
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注释】“二程”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2、主张:
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②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注释】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万物本原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③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④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3、影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艺术
(一)文学
1、宋词:
①兴起: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注释】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是宋词兴起的原因。
②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③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2、元曲:
①散曲:比词更灵活、更通俗,更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②杂剧: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3、话本: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注释】体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二)艺术
1.书法:
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注释】行书盛行,出现“宋四家”、赵孟 等。
2、绘画:
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科技
(一)三大发明
【注释】宋朝时期基本成熟。
1、概况: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注释】唐朝已经发明火药
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注释】战国时期的“司南”
2、影响:
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科技成就
1、沈括:
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郭守敬: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农书》,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少数民族文字
1、辽:
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2、金:
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4、蒙古:
①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②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专题
专题一: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宋词繁荣的原因
①封建经济发达:宋代商品经济和城市的繁荣,为词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扩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歌唱表演的词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③社会矛盾尖锐: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元曲兴起的原因
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表达。
专题二:宋代科技对东西方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①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②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③它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对世界的影响
①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②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改变了世界面貌。
专题三:(核心素养)宋代理学的兴起及评价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①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②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④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理学的意义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问答
(一)阅读教材P66“思考点”:你如何看待“存天理,去人欲”?
答案提示:
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建设了一种道德标杆,作为人,要恪守礼道,要有崇高的道德,不可以任由自己的私欲胡作非为;另一方面,也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一切都遵循旧的习俗,都在条条框框当中,人的思想被桎梏。
(二)阅读教材P67“学思之窗”: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
答案提示:
内容:儒家经书。
标准:程朱理学的解释。
(三)阅读教材P68“史料阅读”: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答案提示:
通过一位杂剧女演员的表演功力说明元杂剧舞台艺术取得很高成就。
拓展
1、阅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见教材P67)
信息解读:《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2、阅读“南宋手持罗盘的陶俑”(见教材P68)
信息解读:“陶俑”反映了南宋时期手工业技术的发达;“手持罗盘”说明南宋时期的航海事业中已广泛使用罗盘针辨别方位。
3、阅读“西夏文佛经”(见教材P69)
信息解读:西夏文佛经,又名为《吉祥遍至口和本续》。1991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