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 > 高中统编 >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
-
置顶
教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三万多户,战后只剩下五千户。当时经济之凋敝,可见一斑。图为西汉时期的驷马安车,安车是当时的一种坐乘车,常驾四匹马。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
-
课件
复习课件:第4讲_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社会治理(44页)(高进)(课件)
第 4 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国家治理—— 西汉与东汉(前 202——220年)课程标准1.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2. 了解两汉时期政治体制、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时空观念秦朝灭亡西汉建立王莽新朝新朝灭亡东汉建立 东汉灭亡公元前 207公元前 202公元 9公元 23公元 25公元 220年年年年年年……
-
教材
-
试卷
-
教案
-
课件
-
教材
-
原文
原文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西汉的强盛
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东汉的兴衰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东汉初年,刘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逐渐长大,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
两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史记》与《汉书》。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称为乐府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讲解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3、地方体制:
①概况: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势力增强,而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注释】说明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
②结果: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7国叛乱,最终被平定。
【注释】“七国之乱”
(二)“文景之治”
1、原因:
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②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注释】黄帝和老子的思想
2、举措: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意义:
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西汉的强盛
(一)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中央形成威胁。
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注释】掌握决策职能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注释】由各郡国举荐,重德和才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注释】地方监察职能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注释】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生产和销售。
【注释】从经济上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
③推行均输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注释】国家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政策。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注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开拓疆域
1、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注释】直接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设立军政机构:
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4、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治理。
东汉的兴衰
(一)王莽政权
1、背景: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
2、建立:
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改制: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4、灭亡:
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二)光武中兴
1、背景:
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措施:
①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
②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③思想:重视儒学。
3、结果:
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三)东汉衰败
1、社会危机:
①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②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因品评人物,抨击时政遭到严厉镇压。
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黄巾起义:
①爆发:184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领导黄巾军起义。
②结果: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
③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岀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
(一)史学成就
1、《史记》:
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汉书》:
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文学成就
1、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
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注释】《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被称为“乐府双璧”。
3、五言诗:
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三)科技成就
1、医学:
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注释】西汉已出现最早的“纸”,蔡伦是“改进”而非“发明”。
专题
1.确立了中国基本疆域(卫青霍去病经营西域)
2.强化了民族认同,汉人概念逐渐发展
3.形成了统一价值观,儒家文化成为统治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
4.创立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5.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促进民族交融,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一)“大一统”的内涵
(一)“大一统”的内涵
“大一统”不仅包含“一统”的思想,而且包含“一统”的地理范围,以及为达成“一统”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包含四个方面:在主权统一方面,对内强调中央权威,对外反对少数民族入侵;在民族统一方面,主张民族统一;在疆域统一方面,维护疆域统一;在思想方面,主张统一思想。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举措及意义
1、对内:实行大一统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①政治:实行内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监察制度等制度,颁布“推恩令”。
②经济: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
③思想: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
2、对外:积极开拓疆域,加强中外联系,基本奠定中华疆域,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①北伐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对汉的威胁。
②经营西域,设置河西四郡。
③经营西南夷,促进民族交融。
④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全面理解汉初的“黄老思想”
1、全面理解汉初的“黄老思想”
①含义:“黄”指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指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②特点:“无为而治”。
③认识:
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2、多元视角认识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2、多元视角认识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①背景:汉武帝时期,中央与地方藩王势力矛盾激化越来越严重,统治者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董仲舒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主张在政治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③意义: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开始居于主导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西汉衰亡的原因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西汉衰亡的原因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农民纷纷起义。
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影响
史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解读:
材料意思是:做人太过刚直,最后只能死在路边。如果做人懂得迂回,最终却能封侯。这反映了当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任用亲信,排除异己,正直官员受排挤的现状。
问答
(一)阅读教材P20“史料阅读”:分析“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答案提示:
汉初减轻苛捐杂税,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二)阅读教材P21的“思考点”: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
答案提示:
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此,汉武帝建立刺史监察制度。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三)阅读教材P21“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原因及实质目的。
答案提示:
原因:各种学说盛行,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实质目的:
用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和国家的统一。
(四)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
提示:
①汉赋辞藻华丽,将汉代的恢弘气势发挥到了极致。
②汉乐府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
③五言诗语言朴实押韵。
拓展
1、阅读“西汉驷马安车”(见教材P20)
信息解读:“驷马”指驾一车之四马,“安车”是古时的一种坐乘车。西汉初年经济凋敝,“驷马安车”充分体现了地位显赫。
2、阅读“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见教材P22)
信息解读:东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况。画像砖描绘了各行各业忙碌的场景,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