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 置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材)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txb 大小:0.02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1-04-10 08:55:58
  • 置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30张)【课件】(课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 :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空间定位春秋 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战国 取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时间东周时期定位春秋时期战国时期BC770BC476475BC256BC221平王田氏代齐周敬秦灭统一东迁三家分晋王卒东周六国变诸侯纷争变法运动政政局治家变革之象应对之……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txb 大小:3.23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2-07-07 11:32:52
  • 大变革(课件)

    第 02春秋战国 -- 社会大变革时期讲一、课标解读1 、课程标准( 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 )熟悉孟子、荀子、庄子等思想以及“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2 、复习重点( 1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2 )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3 )诸子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的概况;( 4 )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二、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天津 · 青铜制造业 海南 · 孔子的思想主张2019 ……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txb 大小:0.7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5天前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燕国:乐毅改革齐国:邹忌改革赵国:赵武灵王改革魏国:李悝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楚国:吴起改革秦国:商鞅改革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各国纷纷变法?1 诸侯纷争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西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从最初的的春秋初期的百余诸侯国到战国七雄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国……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txb 大小:5.39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1-04-12 00:20:09
  • 【正式版扫描】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材)

    暂无简介,您可以为此贡献内容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txb 大小:3.45MB 类型:pdf 评分: 5分 时间:2019-12-24 21:46:40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真心服务学习拼搏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txb 大小:3.58MB 类型:文本 评分: 5分 时间:2021-01-31 00:22:11
  •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材)

    暂无简介,您可以为此贡献内容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txb 大小:0.51MB 类型:pdf 评分: 5分 时间:2019-10-15 22:44:45

  • 202208191522088233.png
    202208191522584158.png
    202208191525002701.png
    202208191526118920.png

    原文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老子的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企图影响现实政治。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和法家,分别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墨家的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讲解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背景:

    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注释】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表现:

    ①“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②“战国七雄”: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3、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注释】各国国君纷纷称王:挑战周天子权威

    4、影响: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注释】戎狄蛮夷: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

    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2、工商业:

    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岀现。

    ②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③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二)变法运动

    1、背景:

    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

    富国强兵。

    3、代表: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注释】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注释】“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2、主张:

    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应适时改良。

    3、成就:

    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力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成就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注释】推动了数有在民间的发展

    ②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古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老子

    1、生平: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主张:

    ①万物本原为抽象的“道”。

    ②包含朴素的辩证法。

    【注释】世间事物都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

    ③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

    (一)社会变革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2、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二)百家争鸣

    1、内涵:

    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代表:

    ①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②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③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⑤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3、影响: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原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专题

    专题一: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专题二:时代变革中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老子的思想

    ①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

    ②主张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③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孔子的思想

    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推行“仁政”,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来治理国家。

    ②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专题三:(核心素养)“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意义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①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地位上升,颇受重用。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③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

    ①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②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问答

    (一)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答案提示:

    1、现象:

    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

    2、关系:

    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二)阅读教材P11“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答案提示:

    体现了商鞅主张变法和反对因循守旧的态度,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

    (三)阅读教材P13“思考点”: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

    答案提示:

    1、原因:

    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②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2、核心内容:

    儒家的“仁”或“仁政”;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法家:法治。

    拓展

    1、春秋时期青铜戈(见教材P9)

    信息解读:上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戈。“青铜戈”是古代格斗兵器中最典型的代表,反映了古代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在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战国形势图图片(见教材P10)

    信息解读: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出现混战纷争局面。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最后形成“战国七雄”。

    3、阅读“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见教材P11)

    信息解读: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周王朝势力渐弱,列国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