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 导言课
-
76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
77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
84 活动课
-
85 月考与复习试卷
-
86 期中试卷
-
87 期末试卷
-
88 全册综合性资料
-
95 全册综合性资料
-
89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
91 第3单元 法律与教化
-
94 第5单元 货币与税收
-
100 2.5 交通与社会变迁
-
101 2.6 医疗与公共卫生
-
102 全册综合性资料
-
103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104 第二单元 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
105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
106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
107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碰撞
-
108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109 活动课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
110 全册综合性资料
-
111 1.1 历史与历史学
-
112 1.2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
113 1.3 史学的优秀传统
-
114 1.4 读史常识举要
-
115 1.5 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
-
116 1.6 历史的解释与评判
-
118 全册综合性资料
-
120 2.2 文献史料研读
-
121 2.3 实物史料研读
-
122 2.4 口述史料研读
-
123 2.5 图像史料研读
-
124 2.6 现代音像史料研读
-
125 2.7 数字资源的利用
-
126 全册综合性资料
-
教材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材)
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
-
教材
第17课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材)
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为什么刻上了这样一幅浮雕?因为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
-
教材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材)
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而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英国商人从鸦片贸易中获得极高利润,不顾清政府禁令,向中
-
教材
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教材)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
-
教材
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教材)
1718年,年过六旬的清朝康熙帝在谈话中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b6)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
教材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教材)
1344年夏天,元朝统治下的淮河流域接连遭受旱灾和瘟疫。濠州钟离太平乡的一个佃农九口之家,半个月内相继病死四人。家中的小儿子、年仅17岁的朱重八为饥饿所迫,削发为僧,出外游方乞讨
-
教材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材)
成书于元朝的《宋史》总结说: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经过宋朝道学学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这种说法是对宋朝儒学复兴的高度
-
教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材)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 “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哏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欧阳丈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阅读上述材料,了解其中所说“糊名”“誊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唐宋两朝科举制的主要区别,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