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128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 
                                                131 单元综合
- 
                                                133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 
                                                134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135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 
                                                136 单元综合
- 
                                                137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138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 
                                                139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 
                                                140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 
                                                141 单元综合
- 
                                                142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 
                                                143 第14课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 
                                                144 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 
                                                145 单元综合
- 
                                                146 第16课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 
                                                148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149 单元综合
- 
                                                156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 
                                                158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 
                                                159 单元综合
- 
                                                164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 
                                                165 单元综合
- 
                                                203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 
            
          
                        
                
                     教材 教材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材)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 “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哏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欧阳丈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阅读上述材料,了解其中所说“糊名”“誊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唐宋两朝科举制的主要区别,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 
            
          
                        
                
                     教材 教材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材)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 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 之汉、唐,最为强盛。‘‘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北 方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族 
- 
            
          
                        
                
                     教材 教材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材)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中原王朝更迭频繁。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 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新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 
            
          
                        
                
                     课件 课件人民解放战争(一轮)(课件)根据地的诗歌,形象反映了这种选举办法:“金豆豆呀银豆豆,比不上咱家的土豆豆。一颗选票一颗豆,小心投在碗里头。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摘编自《豆选》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史实?《大地的主人——豆选》李树基中国共产党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根据地推行“豆选”的情况。“豆选”的产生,就是应农民大多不识字无法使用选票的现实,就地取材行使民主权利。根据地的诗歌,形象反映了这种选举办法:“金豆豆呀银豆豆,比不上咱家的土豆豆。一颗选票一颗豆,小心投在碗里头。金豆豆,…… 
- 
            
          
                        
                
                     课件 课件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轮)(课件)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第 24 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目录一、正面战场的抗战二、敌后战场的抗战三、东方主战场四、抗日战争的胜利【课程标准】1. 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2.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防御阶段: 1937 年 7 月— 1938 年 10月三个阶段 相持阶段: 1938 年 10 月— 1944 年底…… 
- 
            
          
                        
                
                     课件 课件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轮)(课件)第 23 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程标准:1.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2. 认识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史实。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战( 1931.9.18-1945.9.2 )局部抗战全面抗战1931——————→1937——————→九19一 45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胜利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习近平 (2014 年 9 月 3日 )一、局部抗战东方会议1927…… 
- 
            
          
                        
                
                     课件 课件第15课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轮)(课件)2022 届高三一轮复习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5 课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新课程标准: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开辟新道路的内容和意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东北( 一 )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张作霖治1926.7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1927.1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三足鼎立1927.4 蒋介石在南京另立政府1927.9 宁汉合流,迁都南京,专制统治训政的实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 中国治…… 
- 
            
          
                        
                
                     课件 课件第14课时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轮)(课件)2022 届高三一轮复习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4 课时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程标准:1.中共一大代表塑像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大革命的历史作用概念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9 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49 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中 近代国近代史的分期中国近代史1840 年191…… 
 
                    





